第 10 节 《为什么是中国》: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背后的原因(第1页)

今天带你了解的这本大众化读物——《为什么是中国》。

常言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本书的作者,也就是高层智囊金一南先生,一上来就敢给读者抛出「为什么是中国」这么大的问题,可以说他是非常自信的。相信你也会对这样难以驾驭的大问题的回答,充满了期待。

不过仔细想来,人们总是希望得到很多大问题的答案。中国抗疫为什么能做到现在这个程度?经济上我们是怎么从一穷二白跃居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又是什么能让我们的外交官敢对美国高层说出「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的硬气发言?

身处中国的我们能亲身感受到周围的变化,但对于中国走向繁荣背后的原因恐怕很少有人能准确解释出来。

我很喜欢金一南说的一句话:「做难事,必有所得。」有提出难题的人,自然也有破题的人。对于社会发展上的诸多疑惑,金一南凭借《为什么是中国》这部作品给出了有力解释。这本书整合了他近二十年的创作经验,是花费心力悉心打磨的,也是他为国为民书写的诚意献礼之作。

接下来的时间,就让我们跟随金一南的书写,一同解开萦绕在人们心头的谜团。

第一部分:首先得再给大家抛一个问题,「尽管中国在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比如我们经常讲的四大发明,但为什么科学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

提出这个尖锐问题的人,正是百年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这个被学术界频繁讨论的「李约瑟之问」,属实戳到了中国人的痛处。看似是在问科学、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实则牵扯到我们所面临的历史局势。

追溯到上世纪初,孙中山是怎样形容中国的?「四万万中国人,不过一盘散沙而已。」好在有一批人敢站出来,在救亡路上前行奋进。细数中国近代以来为了摆脱衰亡,中国也曾历经各种选择。

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想让基督教接上地气,却最终因为水土不服宣告失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三位大臣在之后推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结果呢?功夫没学到家,一到实战全歇菜。而后康有为、梁启超站出来立志从制度改革入手,最后共和没搞成,造成了军阀混战、风雨飘摇的局面。五四运动又提出了抛弃思想文化、摒弃孔孟之道,现在看来这种找替罪羊的方式盲目又可笑。

我们今天讲这些前人,丝毫没有否定他们的意思。他们都在探索中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