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节 《傅雷家书》:先做人,后成家(第1页)

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了两个孩子:傅聪和傅敏。一个成为了著名的钢琴大师,另一个成为了英语特级教师。在许多中国父母看来,这无疑是教育成功的结果。

不可否认,这本书里蕴含着的教育思想——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放到现在依然具有可借鉴性。

本书作者傅雷,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20 世纪 60 年代译遍法国重要作家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深受读者喜爱。

一、艺术的尊严

傅雷作为一个翻译家和学者,长期处在文学和艺术的熏陶之下,加之傅雷经常帮助儿子整理乐理知识。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相通,傅雷形成了许多自己的独特艺术理论。

在他的理论里,相对于感性的感受,学者出身的傅雷更倾向于追求理性和严谨。然而他也特别强调音乐艺术里的「赤子之心」。

他向儿子强调要牢记保证「艺术的尊严」。艺术应该是纯粹的,应该是为了给听众带来精神的欢愉或者为了向听众汇报艺术家的新的学习成果,而不是为了金钱而办一场又一场的演奏会。傅雷深知一个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保持淡泊名利的胸怀是罕见的,他希望儿子傅聪保持从小在家里培养起的远大志向和胸怀。

家书之中的艺术远远不限于音乐,傅雷经常会要求儿子傅聪阅读古代文学的书籍,他们讨论诗词的美感和艺术,也讨论中国古代的音乐,甚至讨论写作的艺术。

正是因为傅聪所涉及的艺术的领域广泛,在体验不同的艺术美感和宝贵之后,他才更能够领会父亲所要求的保持「艺术的尊严」的必要性。

二、朴素的人生观

傅聪刚开始音乐道路时,傅雷就写信给他说道:「另外一点我可以告诉你: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你的情形与我不同: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

在傅聪往后的艺术道路中,傅雷一直强调的就是要把国家的荣誉放在心里,切勿对个人的名利和得失太过计较,也就是放弃「小我」。

自己的小我苦闷是愤世嫉俗的消极因素,反之,当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