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当代作家余华最畅销的代表作,小说以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言以及寓言式的单线情节,描绘了主人公福贵充满苦难的一生,表达了「人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而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的主题。
《活着》的作者余华,与当代作家苏童、格非,同为先锋派代表作家,其父亲是一名医生,自己也曾做过牙医,因此他的笔锋,总好似一把手术刀,冷静、客观、沉稳地剖开现实的外皮,为你揭开生活最真实的内核。同时他的作品也总是对死亡和冷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你总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生活那狰狞的面貌。
一、当一个人失去金钱之后,他能得到什么?
主人公福贵从一个有钱的大地主变成了一个穷光蛋之后,反而获得了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体会到了许多从前一直被他所忽视的人间真情。
有钱时的福贵是一个目无师尊、羞辱丈人、打骂妻子,整日嫖娼赌博的人渣。破产的福贵懂得了父亲教给他的道理,体会到了家人的亲情,完全变了一个人。尽管他失去的是金钱,他得到的却是责任心、亲情和对他人的善意。
尽管在我们看来,福贵的转变有点过快,一夜之间就脱胎换骨,但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金钱的恶,人性的善。
二、在苦难面前,人的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大?人性的善与恶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作者在福贵接踵而至的苦难当中,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承受能力之大,看到了绝望的渺小,也看到了许多人性的丑与美,善与恶。
1.第一个苦难阶段:被抓壮丁
福贵自从破产之后,好不容易重新振作,租了五亩田,开始了勤恳踏实的新生活,虽然每天累得喘不过气,但一家人在一起总是笑盈盈的。然而福贵在一次去城里给娘请大夫的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抓到前线去打仗。
在残酷的战争当中,作者为我们呈现出生命的一文不值,人们为了生存相互残杀的人性之恶,同时也有福贵和几个战友间相互扶持的友情之善。
2.第二个苦难阶段:贫穷饥荒
在战争结束福贵回到家后,贫穷使得一家人想要吃饱饭都有困难。遇上饥荒年头,全村人都到地里挖野菜、刨地瓜。有一次凤霞好容易在地里挖出一个地瓜,却被旁边的同村人趁其不备而抢走。在饿肚子的年代,人已经变成只求生存不顾道义的野兽。
在苦难面前,求生的本能促发了自私的人性之恶,同时我们也看到福贵一家的亲情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