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传》作者茨威格,以罗兰的成长经历、主要作品、追求人道主义的精神这三方面内容为叙述重点,还原了一个为了人类自由,为人类争取超民族利益而孤军奋战的伟大形象。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传记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 24 小时》;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人物传记《人类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等。
一、慧眼识珠,年少时的际遇对罗兰的影响有多大?
1866 年,罗兰出生在法国克拉姆西古镇。因受母亲的影响,罗兰从小就热爱音乐。
罗兰最初的热情被贝多芬、莎士比亚这样的外国大师所激发。他在不知不觉中生出的爱心,超越了民族、国家的束缚。父母把罗兰送到巴黎一所著名的学校,罗兰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中学毕业后,罗兰考入了当地的高等师范学校。
此时,有一个人闯入了他的心里,这个人就是托尔斯泰。托尔斯泰为年少的罗兰打开了通向宇宙的大门。罗兰深陷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不能自拔,他钻研作品的最高价值,品味着他作品中的主人公,研究这位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杰出地位的艺术家。罗兰把乐于助人当作艺术家的首要职责,而这,正是来自于托尔斯泰的榜样力量。
罗兰来到了罗马后,认识了人生中另一位重要的人物——玛尔维达。
玛尔维达是歌德的后裔,是位理想主义者,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过人的才智,还有伟大的自由精神。罗兰回到法国后,便开始了与玛尔维达长达十三年的通信,这成了罗兰的精神支柱。在罗兰晚年写的自传《内心的历程》一书中,他深情地称玛尔维达为自己的「第二个母亲」。
二、大器晚成,拥有杰出天赋与不懈努力的罗兰,为什么在 50 岁以后才出名?
1870 年的普法战争,以法国失败而告终。
当时的作家有两类,一类把希望寄托于未来,说些「要记住仇恨,记住以前的失败,争取下次的胜利」之类典型的民族主义论点。
第二类是像罗兰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提倡从另一种角度寻求安慰,他们不在人们心中煽动情绪,而是冷静客观地指出人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用了错误的价值观。
罗兰在年轻的时候曾创作了很多的戏剧作品。这些作品没有出版,也没有上演。这与法国当时的文化状况有关,当时在巴黎日常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