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这本书大约 27 万字,我会用 20 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华:樊锦诗一生坚守莫高窟的勇气,源自于内心的热爱。
说到敦煌,让人最先联想到的就是莫高窟。作为苍茫戈壁中的文化瑰宝,每年都会有大批游客不惜历经千里,穿越沙漠,只为一睹其真容。
历史上莫高窟最初的形成,颇具神秘色彩。
公元 366 年,一名叫乐僔的和尚,云游到敦煌。到达敦煌的时候,天色已晚,乐僔就打算停留此地,稍作休息。无意间他抬头望向远处的三危山时,被眼前的景象完全惊呆了。
只见三危山上有万道金光闪烁,好似千佛化现眼前。乐僔领悟这是佛陀的旨意,于是在此处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日夜在窟内坐禅修行。
乐僔之后,又来了一位叫法良的僧人与他一起建窟,莫高窟的雏形初现。
渐渐地,有越来越多的僧侣、画师、商人等来到莫高窟开窟,绵延千年的时间,开窟挖掘的声音此起彼伏,最终造就了今天的万佛之国。
而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很多景区服务临时叫停,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莫高窟上线了「云游敦煌」小程序。
人们只需动动手指,窝在沙发里就能近距离观看远在千里之外的莫高窟,上线两个月的时间,游览累积突破 1200 万人次。而这都要得益于「数字敦煌」带给人们的便利,得益于一位耄耋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她就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敦煌女儿的故事曾经感动过无数人,在 2009 年,樊锦诗荣获了「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那么,在近 60 载的岁月中,莫高窟和樊锦诗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奇迹般地相遇、相知、相守?在这过程中,她又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却依然不动初心守护石窟呢?
在这本自传中,你将找到答案。此书是由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而成,通过莫高窟的开凿历史、文化价值和樊锦诗的个人经历两条线索来写,更加全面地解读了樊锦诗对于莫高窟做出的无价贡献。
她一生致力于莫高窟的保护工作,不仅提出「数字敦煌」,以达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保护理念,还完成了《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 266-275 窟考古报告》,并在 2017 年荣获了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
2018 年樊锦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