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这部政治寓言小说之所以备受中国读者的推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讲述的是极权主义条件下人民的生活状况。这个主题,会让很多读者不禁联想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另外,这部小说的创作年份是 1948 年,作为二十世纪的过来人,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都不得不惊叹奥威尔的政治洞察力和艺术想象力是何等的高超。他没有在任何极权主义国家生活过,但他的观察却细腻、深刻和准确。
时至今日,重读《1984》,我们仍然能从中找到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场景,值得细细的品味和深思。
本书作者乔治·奥威尔出生于英国中产阶段家庭,父亲是英国在印度殖民地政府的一个下级官员,家境一般。但奥威尔从小成绩优异,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英国最著名的伊顿公学。
在这个贵族子弟云集的学校里,奥威尔的家庭背景使他受尽了学校领导和同学们的歧视。这也使得奥威尔从早年便形成了同情社会底层、呼唤平等和人性解放,反对极权主义的观念。
奥威尔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创作完《1984》后不久便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两部震撼人心的政治小说《动物农场》和《1984》,却成为了几十年来人们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思想指引。
有评论家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一、为什么说《1984》构建了一个让我们细思极恐的时代?
奥威尔笔下的 1984 年,整个世界已基本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分别是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主人公温斯顿所生活的英伦三岛就属于大洋国,在大洋国里,居民被从上到下分为了三个等级: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
处在国家权力金字塔顶端的人是「老大哥」,没有谁真的见过老大哥,但他又是无处不在的,他是标语牌上的一张脸,电幕上的一个声音,是全知全能、绝对正确的存在。
除此之外,党还有一句让你感到逻辑混乱、三观震碎的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不过,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实际上,大洋国一直处在战争之中,并且战争的对手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大洋国的统治阶层认为当前的敌人总是代表着绝对邪恶的势力,不论是过去或者未来,都不会同它有什么一致的可能。
因此,在官方的记载中,盟友关系从来没有发生过转变。凡是与当前需要不符的任何新闻或任何意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