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铁血战将:张自忠为何一心求死(第1页)

1940 年 5 月,在日军发动的枣宜会战中,中国第五战区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孤军深入,最终所部全军覆没,张自忠将军战死身亡,以身殉国。

作为国军的上将衔陆军中将,张自忠不但是中国在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战死的将领中,军衔也是最高级别的。

按正常来说,作为集团军总司令,一般都是坐镇后方指挥,是没有必要冲杀到最前线的。一般情况下,统筹指挥才是他们最大的职责,而不是轻易就冲到前线杀敌。

作为一个最高指挥者,亲自率部冲到前线,和自杀有什么区别?这不是一心赴死吗?

从这一点上来说,张自忠的牺牲似乎并不值得,说得难听点,这是任性,是对部队、对抗战的不负责任。

然而,历史从来不曾这样评价过他。他的牺牲,获得了国民党、共产党、包括日军的极大褒扬和尊重。

不仅获得国军的认可,还获得我党的认可,更获得敌人的认可,这种情况在整个抗战史上都是不多见的。这说明,张自忠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那问题来了。张自忠为何要这样做?他的目的是什么?

结论就是,出身于孔孟之乡深受忠君爱国思想影响的张自忠,从 1937 年开始,就已经决心以死明志了。

他要以他的死来向全中国证明,他张自忠不是一个汉奸。

而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对他来说,是一个最好不过的结局。

今天来聊聊张自忠的这段历史。

张自忠本来是西北军的人,从弃笔从戎开始,就一直是跟着冯玉祥混的,在西北军混到了师长。

说句题外话,冯玉祥是有名的倒戈将军,名声不太好,但是他的西北军确实培养了不少人才。没办法,西北地区土地贫瘠,西北军一直过得不怎么宽裕,要钱没钱,要装备没装备。要想立住脚,只能靠拼命了。因此造就了西北军一大批能征善战的猛将,像韩复渠、宋哲元、孙良诚、孙连仲、石友三、冯治安,还有抗日英雄赵登禹、佟麟阁等等,当年都是冯玉祥麾下的猛将,简直担起了民国时代国军将领的半边天。

当然包括我们今天要聊的主角,张自忠。

张自忠是山东临清人,家境不错,大学时学的是法律专业,后来不知怎么想的,就跑冯玉祥那儿当兵去了。

文化课底子厚,能文能武,所以在老冯那儿升迁很快,没几年就干上了师长。本来顺风顺水的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