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始建于一**八年,秉承中国千百年来的太学传统,多少掺杂了些西方现代高等学府的意味。京师大学堂自诩身兼传统太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的正统,又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
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国家危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声疾呼变自强,掀起维新变运动,京师大学堂就是是在戊戌维新中诞生的。一**八年六月十一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诏书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七月三日,光绪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最早的学制纲要。吏部尚书孙家鼐被任命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曾出任多国公使的许景澄和长期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分别出任中学和西学总教习。京师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xìng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各省学堂。九月二十一日爆发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而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但举步维艰。一九零零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侵华,大学堂难以维持,于八月三日被下令停办。
一九零二年,京师大学堂恢复,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张百熙不拘成例,延揽人才,请出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聘请两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并入大学堂,藏书楼也于同年重设。大学堂首先举办速成科和预备科,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后者即是今天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一九零四年京师大学堂选派首批四十七名学生出国留学,这是中国高校派遣留学生的开始。一九一零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mén,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xìng大学初具规模。
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个办学章程《总理衙mén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到“京师大学堂为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各省学堂皆当归大学堂统辖,一气呵成”。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中规定全国仅设京师大学堂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jīng神脉络而统筹之。现奉谕旨一切条规,即以颁行各省,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京师大学堂本为各省学堂卒业生升入专m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