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长城脚下,一切尽在明日(第1页)

第三章长城脚下,一切尽在明日

万里长城,像奔腾飞跃、气势蓬勃的巨龙卧在北方的崇山峻岭上,城墙随着山峰的走势,蜿蜒起伏。()

作为古代规模最大的防御性军事工程,长城东起山海关,穿过高山,越过深谷,伸蜒于沙漠和草原,一直到达终点嘉峪关,故称万里长城。

但唐时的长城显然还没有达到后世那种程度,嘉峪关更是还存在想象中。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历史上大唐帝国其实是将近三个世纪里根本就没有修过长城,这和后世明朝不同。

后世大明王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硬的朝代,哪怕北方游牧民族带来再大的威胁,都不曾和过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最是具有铮铮铁骨,哪怕明灭后,还有方孝孺,还有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不像辫子王朝,那阅微草堂纪晓岚,为了拍马屁,故意写过字,让乾隆改过来,那一身士人风骨,全部丢狗身上了。

但说到底,大明朝的兵锋却一直不及汉唐,北方胡人也历来都是其心腹之患,甚至连皇帝都被俘虏过去,耻辱直逼北宋时期,及至到亡朝之时,也一直没有解决北方胡人之患。

因此,大明朝三百多年中,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和进攻,建国之初,刘伯温就亲自督建,花了几十年时间修建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嘉峪关。

但大唐景象却是不同,大唐虽没有两宋富庶,但也不穷,并不是修不起长城,而是大唐彻底解决了北方草原的问题。

先是贞观四年,年已六十四高龄的李靖,率三千河东边防铁骑,也就是龙骑军的前身,在天寒地冻的大雪天,长途奔袭千里,捣毁了突厥王帐,随后生擒了颉利可汗,消灭十万突厥铁骑,从而灭了东 突厥,将蒙古高原广大领土都纳入了大唐帝国版图之内。

而在历史上,公元646年,也就是如今大唐龙渊二年,大唐又灭了西突厥,一下子将疆域扩展到了中亚的咸海沿岸,一举踏平了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消除了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因为李治这只南美洲的大蝴蝶,李世民早早去世了,这项伟业,也注定成为李治文治武功中的。

后来东 突厥又复国了,屡次骚扰大唐边境,但当时大唐帝国还是比较强大的,奋起反击,在交战中大唐几乎都占上峰,所以也没对大唐构成威胁。

突厥、薛延陀相继灭亡后,回鹘崛起,但回鹘一直和大唐关系甚是亲密,安史之乱中,更是联合共击叛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