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进入曹魏时期,两汉察举制度既坏,新的选官制度自然就应运而生,这叫新朝新气象。()
这项新制度就是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年间所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当然发起人却是曹操的好儿子,真正意义上篡汉的魏文帝曹丕。
当然作为一世枭雄,曹阿瞒心狠手辣之余,他的工作作风还是值得肯定表扬的。
务实而功利、重才而轻德,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那张辽、典韦,可都是寒门出生,不照样成为手下大将,除了暴发户,否则成功往往都是有可贵品质的。
而曹阿瞒时期,此项制度只是临时性的行政措施而已,及至曹丕篡汉登基,才将其正式确立为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
这也意味着“九品中正制”全面颁行,此后一直被魏晋南北朝沿袭,历时又达四百年之久。
而所谓九品中正,分其为三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人才评选的标准也因此分出三:一、家世出身;二、才德行状与政绩表现;三、人品优劣。
时代在发展,历史的车轮也在滚滚而动,人曹魏推行这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矫正汉末察举制度徒以名德标榜、不务实际的毛病,进而“杜绝朋党”、“破除门阀”。
可还是那句老话,中国人从来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施行不过数十年,流弊比之两汉察举有过之而无不及。
察举制最致命的是,平民无钱读书,随后被世家豪门长期占据孝廉之位。
而九品中正制最致命的缺陷是,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中正官”的一己爱憎和个人好恶。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一人之身,旬日异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九品中正制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把”我爸是李刚“这种影响和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上品寒士?
产生这种情况的概率比蚂蚁和蜻蜓交配生出大象还小。
最后,真正的人才湮没无闻,政治权力被门阀世族完全垄断,特权阶层奢侈万端,官场**丛生,吏治一团黑暗。
要不是冉闵、谢安、谢玄几个大神撑着,北方游牧民族在灭了汉人几百年了。
《狼图腾》上说,胡人对汉人的杀戮,是民族大融合,为汉民族换上新鲜的血液,对于这种说法,李治实在不想给与评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