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一:团圆(第1页)

从绍兴回去以后,王仁贵渐渐地开始给常国和找了一些事情做。主要是以去盛泽厂家跟单为主,这些事情相对来说简单一些,专业性也要少。

每每交代完事情,王仁贵就会在最后带上一句,uand。

简单的一个单词,常国和记了很多遍才记住,然后便将这句单词挂在嘴上,时不常的显摆一下。但要他写出来,对不起,怎么拼?

他负责的第一个单子从印度那边发来,足有十几吨货,从胚布生产到染色常国和没日没夜的跟着,时不常的跑到人家厂里面去看一眼,弄得挡车工都不好意思偷懒。

就这样,十几吨单子给他们挣到了上万块钱的纯利润,这让常国和倍受鼓舞。

回到上海后,把成绩单交给王仁贵,得到了王仁贵的好一顿夸奖,常国和露出了孩童般的笑脸。

不过努力自然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为了跟好单子,他是没日没夜的到处跑,公交车坐到吐,每天根本连合眼的时间都没多少。但常国和有一个技能,每每上车就站着睡觉,快到站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能醒过来,似乎生物钟都已经适应了他每天往返的路线。

那时不光只是在上海跑,还得经常跨省去无锡、去盛泽、去绍兴等等,连轴转。

这样几个月下来,渐渐适应并且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些心得,逐步稳定。

与此同时,公司的发展也迎头直上。机会非常的多,国家鼓励创业的政策给了他们相当大的好处,让他们爬上了一辆顺风车。

那时候常国和才清晰地认识到三哥以前说的等待机会是什么意思,到了这合适的时机做起事来顺风顺水,比无头苍蝇那样乱转强太多了。

到了孩子放假的光景,常国和已经差不多稳定,买了一部诺基亚的手机时常能跟家里通电话。电话中的交流,使得两口子当初的矛盾减少,许连芝眼看他们发展的不错,再也不埋怨常国和丢下一切跟王仁贵去奋斗了。

两口子在电话中交流最多的当然是孩子,孩子已经七岁,慢慢懂事了。想到常先,常国和心里就十分难过,想儿子的心无法抑制。

跟着外婆过了几年,常先跟自己没那么熟悉了,听电话里说,常先变得胆小怕事,见生人都发怯,跟自己带着的时候完全不一样。

六岁那年从学前班直升一年级,常先的成绩很糟糕。老家的那个学校确实不行,每天早上要穿过林野走好几里地来回的走。

令常国和印象深刻的是两件事,一个是儿子住了几年也不习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