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送别
常国和外出做的第一份工作是跟着村东头的常翻身做学徒,学做个补锅匠,修补一些不锈钢的盆盆罐罐,有时修修伞骨等物件。
行前看了黄历,日子定在元宵后两天,那日村里很热闹,出门打工的热潮正好刚开始。第一批人准备离开村子去找机会,那时出门的人还不算多,村口多的是送行的。常国和在出门的人里,年纪还不算最小。师傅的其他三个徒弟,年纪比他还小点。
那日一大清早常翻身就带着其他三个徒弟来到了他们家,常国和也已经起床,早饭还没来得及吃,就带着提前收拾好的行囊准备出行了。
离开前,母亲王秋露十分不舍,抓着儿子的手哭着劝道:“孬啊,要不再好好想想。你伯去跟老师说,还能回去念书的。”
这段时间来,王秋露不知道说了多少次了,但常国和小小年纪就很有主见,决定好的事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伯”是常国和的父亲常安生,老爷子从来不让自己的这些孩子喊自己大大,是为了纪念那个在饥荒年代为了省下口食给自己母亲的那个童养媳。那时常安生还在部队里,等他回来的时候,母亲和童养媳都饿死了。出于尊重,他让孩子们喊自己伯伯。
见母亲阻劝,常国和不为所动。他眼里闪光,兴致勃勃的说道:“妈,莫担心我。我出去好好学一门手艺,不会饿死的。以后还能赚大钱,给你们盖楼房住。”
少年人美好的憧憬总是无比打动人,首先打动的是自己。
王秋露还想劝,她攥着手里刚热的粑,心头不舍都化成眼泪。这时常安生走过来,把手搭在婆娘身上,摇了摇头,劝道:“儿孙自有儿孙福,莫给儿孙做马牛。这娃儿有主见,就听他的吧。”
“可他还那么小……”
“小什么,我这么大的时候早就当家了,不都是这么过来的。”
常安生主意敲定,王秋露便没了办法,把热好的粑递给常国和,又赶紧掏出皱皱巴巴的一些散碎的毛票。
“孬啊,出门外头难,省着点花。不够了就写信回来,让你伯想办法。”王秋露几乎把所有的积蓄拿出来,总共也没多少。常国和对自家有多少钱很清楚,立刻推了回去,坚定的道:“我不要,我自己能挣钱。”
“让你拿着你就拿着,家里不用你挂心,都好着呢。穷家富路,虽然没多少,但关键的时候总能顶一阵。”常安生一把把钱抢过来,硬塞到常国和的口袋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