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回忆过去(二)
1992年春,城郊村前那一片广袤土地,被市开发区征用。为生活出路,孙路明,于是,拿着一本用土地换来的城镇户口薄,来到城里。城里,车轮滚滚,店铺林立。五六层高的楼房,一个挨着一个。烟酒店、小饭店、打字复印店、服装店、五金材料店等等,象锁链一般,在大街上,一字排开,密匝得透不出一丝绿色缝隙,让心灵栖息。一个个店铺,一个个灰色的墙壁,挡住了孙路明,在乡村夜晚用诗歌良好的语言滋养,与城郊乡下优美自然风光薰陶,年青茁壮的生命——一粒乡村土地走出来的绿葱葱拨节生长的麦子瞩望远方的视线!走在城里钢筋混凝土的大街上,就象走在浩瀚漆黑的水泥森林里一样,没有劳动力市场,也没有什么外出务工信息的鸟鸣声。来自乡村的孙路明人生的夜晚正式降临,可他对此却浑然不知。
年青朴实的孙路明,那时,内心还有一个朴实的信念,那就是象乡下方方块块的土地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靠劳动吃饭”等等,一些朴实善良的愿望。再加上,那时,报纸电视广播上,天天普天盖地地宣传,什么“打破铁饭碗”“抓大放小”“发展非公经济”“勤劳致富”“不找市长找市场”等等,一系列叫工人下岗,忍住阵痛,鼓动人们到市场里去找食吃,鼓励人们干个体户,从事个体劳动的宣传语。这对年青的一身热血涉世不深的孙路明来说,不能说没有鼓惑的影响。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那时的城里,没有一家国企,对外发布过招工信息。一个个面临着破产倒闭经济寒流的袭击。即使偶尔在电话杆上,看到啤酒厂、彩玻厂的招工信息,也是要求求职者,预先上交6000元或10000元的集资款。这对当时,月工资,只有一两百元上班的哥哥弟弟,以及家徒四壁的母亲来说,就是一笔巨款。家里凑不出这么多钱,年青的孙路明,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生活,被迫走上帮助母亲,在街头摆小百货摊铺谋生的道路。
那时,母亲和已经在单位上班的哥哥弟弟,以及初中一毕业,就在一家私人小饭店当服务员的妹妹,住在父亲生前,从房管部门租来的2间40平米面积大小的屋子里。低矮的屋子,在一个巷子里第三排低矮的平房的由西向东第二个屋门里。狭长弯曲的巷子,向西通向外面人声嘈杂、熙熙攘攘的马路农贸市场。它的出入口隔壁是工商局,出入口向北前面10几米的地方,便是工商所。因此,由东向西的巷子,在工商局与工商所之间。每天早上,孙路明,用一个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