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们最看好的还是中国的消费升级。
未来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角色将逐渐从一个生产国转向消费国,随之而来的将是史诗级的消费升级。
从收入水平来看,2017 年中国人均 GDP 突破 8800 美元。按照国际经验,人均 GDP 超过 8000 美元,已经进入消费和服务业升级的关键阶段,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开始超过 GDP 增速,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
二是新中产阶级崛起。有机构估算中国的新中产达到 3.85 亿人,不管这个数字是否准确,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中国的新中产一定是全球最多的,这将带来全球最大的消费需求。
三是 80、90 新一代消费人群的崛起。根据《2018 中国消费趋势报告》统计,70 后对消费的贡献度在逐步下降,8090 后对消费的贡献度则持续上升,其中 90 后消费金额同比增长 73%,增幅是 70 后的两倍。
四是互联网新零售将催生新的消费模式。2017 年可以说是「新零售」的元年,从便利蜂无人便利店,到阿里自营的盒马鲜生,到永辉超市的超级物种,再到美团点评对标推出的掌鱼生鲜,传统零售业态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积极转型,让消费需求能够更好的拉动实体经济,锦上添花。
第二,我们看好美国的再造。
2010 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被中国超越,此后退居第二制造大国。美国制造业提供的就业经历了大幅下跌后逐步反弹,2017 年以来,美国制造业逐步回归,工作增加近 14 万个,其中很多工作都是需要知道如何使用机器人的技术工人,逐渐实现自动化。
这是因为金融危机后美国重新制定「再工业化」战略,力求创造出更高端的、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在这方面美国的确有自己的优势:
一是美国制造的能源、交通等成本相对较低。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偏高,但美国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 6 倍以上,两者相抵。而其他很多成本都比中国低,比如页岩气革命推动能源价格大幅下降。电力价格只有中国的一半。
二是自动化程度较高,工业基础好。调查表明,在销售额在 1 亿美元以上的美国制造商中,72% 已开始投资额外的自动化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预计 2025 年,制造业 25% 的工作会走向自动化,且机器人系统的价格将持续下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