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全球金融新趋势:从量化宽松到货币政策正常化(第1页)

吴晓波在《激荡十年》的新书里用了「水大鱼大」这个词,这个说法来自于北京大学的周其仁老师,我觉得非常形象。

但在我看来,这个「水」指的主要不是中国经济的迅速扩容,而是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总量从 31.96 万亿增加至 82.71 万亿人民币,增加了 1.59 倍,广义货币供给 M2 从 2008 年的 47.5 万亿增加至 167.7 万亿,增加了 2.53 倍。

货币和金融远远跑在了实体经济的前面。

不仅中国如此,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各国央行为了刺激经济走出困境,都采取了相对激进的方式进行货币宽松,大水漫灌并不是中国的专利。

一开始,各国央行先尝试了常规的货币宽松政策,比如降息,但在传统政策无效的情况下,各大央行相继启用非常规货币政策。

一方面,各大央行先后降至零利率,甚至有国家推出了负利率,存款还要付利息,这在历史上几乎是从来没有过;

另一方面,各国央行相继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也就是所谓的 QE,就是以直接在金融市场购入国债等资产的形式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

美联储是 QE 的领头羊,先后进行了三轮 QE,美元基础货币大量投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危机前的 9000 亿美元膨胀至 4.48 万亿美元。同时,0%-0.25% 的超低利率水平保持了 7 年之久(2008 年底-2015 年底)。

欧央行是零利率的领头羊,首开主要经济体的负利率先河,后来也开始逐步实施 QE 计划。从 2008 年起,到 2015 年,基准理论从 4% 降到了零利率。

日本央行在 2010 至 2012 年累计向市场提供了 101 万亿日元的流动性,随后在 2013 年 4 月起实施新的系列「量化和质化宽松」政策,但本质上还是货币放水的方式之一,包括增加政府债券购买量并延长期限,承诺在实施新的通胀目标前「无限期」执行 QE 操作。

但现在来看,全球的量化宽松和零利率等非常规宽松已经走到尾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货币政常态化的时代,从全球来看,各国的 QE 政策都在逐步退出,并逐渐进入加息周期。

最激进的美联储已经开始收紧,加息和缩表同时推进:根据美联储给定的长期合意中枢利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