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10 周年。
在过去十年里,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经历了痛苦的调整,而中国经济看上去却相当稳健,做空中国的投资者一次又一次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打破了很多教科书上的理论,也打破了全球经济的很多惯例,那么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模式的特点到底有哪些?
我总结为:「三个软约束、三个扭曲和三个失衡」。
先说「三个软约束」。
第一个软约束,货币发行的软约束。
大家都在说货币超发,但很少有人分析背后的原因。有人指责央行,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央行,因为中国的货币发行机制是被动的。
一方面是被外汇占款牵着走。进入 21 世纪之后,我国的贸易和资本双顺差开始扩大,外汇占款成为我国基础货币发行的主要渠道。也就是说,大量外汇涌入的时候,央行别无选择,只能被动发钞。
另一方面是「地根决定票根」,只要政府一批项目,土地一出去,项目审批通过,相应地创造了贷款需求,信用派生随之产生,M2 跟随政府的 GDP 目标考核被动增加。
可以看到不论是基础货币投放还是信用派生,我们的货币供给是被动的、央行的货币供给是受外汇占款和政府投资意愿约束的。这是一个软约束。
第二个软约束,金融风险的软约束。
我们的政府在金融风险中承担了一个隐性兜底的角色,虽然政府一再强调有序释放金融风险,但市场还是有一种共识,国家不会让金融风险扩散升级成金融危机。历史证明,政府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比如 90 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三角债,国有企业成为包袱,财政上非常吃力,国有银行普遍不良率急剧上升,不良率 30%、50% 以上的都有。
那么这种风险转移怎么消化的呢?
技术操作层面,当时组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承接并处理不良资产,随后国有银行接受央行的资本补充,说到底,是政府间接兜底了。
现在看这个过程,确实化解了金融风险,解决了不良资产问题,但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资产价格泡沫,造成了巨大的收入差距分化。
美国金融危机前,收入差距达到了历史高点。货币政策、货币环境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行业,影响差别非常大。
第三个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