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和有关部门并没有对潭门渔民坐视不管,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纷纷在大力推行。
为了打响潭门贝类工艺品品牌,潭门成立了加工联合公司,从全国各地引进和培养人才,引进实力企业,抓好贝类工艺品的研究、设计、雕刻、包装、销售等。
为了拉长产业链,提高海水产品附加值,政府对潭门渔民建造冷链库给予奖励补贴,引进大企业对海水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并支持水产品加工厂升级改造,提高产能。
而对于王树茂来说,在各项政策中,有一项是他极力在推行的,那就是“造大船,出远洋”。
大船对于渔民的安全保障及经济效益不言而喻,出远洋本就是潭门的传统,也是现代渔业资源枯竭的趋势所向。王树茂深知其中利害关系。
当政府推出将对新造一百吨以上渔船实行奖励补贴的政策时,王树茂立即想办法筹集资金,拿出自家辛苦多年攒下的钱财,不够的还找了好兄弟符林支持,终于他成为了潭门首批有全新大吨位钢质渔船的船东之一。
王树茂看着新船上导航设备从罗盘针、也换成了卫星导航、卫星电话,连船舵也是自动化的。他回想起年轻时候的梦想,心中感慨万千。想当初,他所驾驶渔船的排水量仅仅只有二十五吨,如今已是超百吨的大渔船了。
拥有新船后,王树茂的第一次出海就满仓而归,给当地的渔民圈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这也是王树茂想要的结果。
拥有大船和先进的设备,这让渔民们对于出海捕鱼有了更强烈的安全感,更大的信心,以及更远的目标了。
当然了,大船昂贵,即便有政府补贴,也不是随便哪家人都能造得起的。再加上政府为了控制渔民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实行了所谓“双控”政策,即对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进行了控制。
于是,王树茂一方面动员渔民们积极造大船,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提高渔民的市场经济意识,鼓励他们把多余的储蓄存款投入到新船中,让有条件的渔民一起合作;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向政府寻求资源帮助,对接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等支持。
他还利用自己的代表身份,争取上级部门对在不淘汰旧船的基础上增加当地的造大船指标,实现造船指标只增不减;争取提高赴南沙作业专项燃油补贴标准;争取将西沙和中沙作业渔船列入燃油补贴范围;争取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资金扶持改造渔船等等。
王树茂越来越忙碌了,他把生活重心逐渐转移到了渔民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