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出海的日子里,潭门的男人们都过得比较轻松自在。每天基本上都是喝酒谈天打牌,有时候也趁机到亲戚家走动走动。毕竟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漂着,也只有这一段时间能够安心放松。农活、家务活大都由女人们承担,女人们也乐意承担,只要男人在身边,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了。
当然,王树茂不在此列。学校放暑假后,王树茂得帮着阿妈干活。王树茂的爷爷在他未出生前就在西沙遇难了,奶奶没多久也跟着去了。一家四口,阿爸和哥哥出海作业,阿妈在家操持,王树茂则还在上学。现在阿爸和哥哥回来了,阿妈洗衣做饭的活就更多了。
王树茂每天要负责喂猪喂鸡,还要帮忙耕地种菜。有时候阿爸和哥哥也会帮忙,但他们还要经常去公社里维护渔船。
王树茂爷爷原先留下二十几亩地,水田旱田大致各占一半。后来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大部分田地被生产大队拿去了。后来,政策变动,又恢复了部分自留地,允许在不影响集体生产的前提下,发展家庭副业。
潭门地处珊瑚礁滩密集的海边,土层浅薄,海沙堆积。土壤以浅海沉积物发育的黄赤土和滨海砂土为主,黄赤土呈酸性,滨海砂土呈碱性,土壤沙性大,养分含量低。因此,大部分土地不适合农耕。明清及民国时期,没有化肥,即便有,也因为化肥极少而且很昂贵,潭门人民很难靠土地耕作来维持生计。这也致使潭门人走向了烟波浩渺的南海。
潭门靠海,天然优良的地理位置给予了获取大海富饶资源的机会。潭门有着数千米的海岸线,沿着海岸都是浅海,浅海隔岸半海里处有一片长达几千米的珊瑚礁,状似大蚕虫,这条“大蚕虫”为潭门阻挡了来自南海的大风大浪,让浅海风平浪静。这片海域内水质肥沃,鱼虾成群。从明朝以来,潭门人就以渔捞为生,他们也在这片浅海中练就了一身潜水好功夫。随着生产条件、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潭门人海上作业能力的提升,潭门人走向了西沙,闯到过南沙。
对于难得的土地,潭门女人都很珍惜,只要适合种植做作物的地方都会想方设法种上。王树茂家的田地几乎由阿妈独自一人承担了,在水田里种水稻,在旱田里种番薯,在门前屋后种上蔬菜、荔枝树等。
除了做农活之外,潭门女人还要忙碌修补渔网、渔笼之类的捕鱼工具。潭门人虽然出远海时大都以潜水捕捞为主,但也会进行渔网捕捞。农闲时,女人们或老人们也会在沿海附近进行捕捞,获取一些新鲜海货,贴补家用。
解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