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小渔港看着那么平静,却又经常面临天灾人祸。
九六年的仲夏,一艘载有二十几个船员的潭门渔船在南沙遇上风暴,被大风刮翻。最后仅回来十个人不到,一共有十八个人遇难。这次海难,九吉坡上又多了许多无尸衣冠冢。
步入不惑之年的王树茂仍在南海之上讨生计,基本上没有停歇的时候。要么是在捕捞作业,要么就参加民兵连任务。
儿子王有兴从高中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渔民。王树茂家的劳动力又多了一位,生活的压力稍微有点减轻。
王有兴继承了王家的传统,也是个勇敢的汉子,对大海饱含感情。
在王有兴上船的第一天,早已身为船长的王树茂跟王有兴说,作为潭门的渔民后代,一定要学会《更路簿》。
他还向儿子展示了从阿爸王承德手中接过来的手抄《更路簿》以及一个木制罗盘。叮嘱儿子不管以后渔船有多么先进,这本《更路簿》一定不能遗忘,它能保护他们在南海之上平安出行的。
从小受王树茂的影响,王有兴很是尊崇传统,也像父亲那边对人充满热情。他一上船,就跟着王树茂跑到了南沙。没过多久,他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海上民兵。
王树茂一直坚持自愿协助南海基地建设,这项行动从八十年代末就开始了。直到儿子王有兴成为渔民,他们家仍旧没有停止。
于是,祖孙三代齐上阵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无论是民兵巡逻执勤,还是出海打渔,王树茂经常带着六十多岁的父亲王承德和刚成年不久的儿子王有兴。
他们家的渔船换成了七八十吨的钢船,名字还是“兆林号”。
“兆林号”几年来往返于潭门和南沙之间,除了捕鱼作业,基本上都要免费帮忙运送石块、钢筋、水泥等。
很多时候,执行海上任务时,王树茂祖孙三个一同加入。在烈日酷暑、暴风骤雨中驾船往返,三人比干劲,谁也不输给谁。
有人私下说王树茂家真是傻,自己都穷得要死,还做那些吃力的事情。
对于这些话,王树茂从来都不放在心上。他总是说那是潭门人的祖宗海,为祖宗海出一份力是应该的。
由于在南沙群岛,高温、高湿、高盐,建设条件非常差,王树茂的皮肤逐渐被晒伤,脸上和身上都有高强度紫外线带来的皲裂。对此,他毫不在意,出海打渔的,哪个不是黝黑黝黑的呀?
做这些事情,除了他嘴上说的那些,其实他心中有更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