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文物普查发现古人新事(第1页)

在文物普查中,海西对古泊镇的楚汉古城遗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古泊镇文化站四年时间中他对楚汉古城的来龙去脉一直在不停地探索了解,对于楚汉古城遗址的了解,起初是因为汉江省海西县龙苴古城的名称。海西后经查证,《史记》讲的是龙苴其人,而不是地名。后来,唐朝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中有详细的记载:“龙苴城,楚将龙苴所筑,韩信下齐,项羽遣龙苴筑垒大小凡二。”因而得名。明《隆庆海州志》也注明:“龙苴故垒在海州西南六十里,有大小二垒,韩信下齐,项羽遣龙苴筑垒于此,后因名龙苴。”交待还是比较清楚的。

从史料记载来看,龙“苴”字写法前后有所变化,秦汉称“且”,南北朝至隋唐出现“沮”、明以后出现“苴”。这些变化与战争、移民等有着密切的关联。龙苴这一地名,从汉代沿用至今,历时两千多年而不改,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

海西近日翻看《康熙海州志》,发现《杂志?丘墓》(卷之八)中有“龙苴王墓:在新坝。”的记载,因省起《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也有关于龙且墓的记载,查其卷第三十《冢墓》,是这样叙述的:“龙且墓。《刘兆龙州志》:在新坝镇,俗呼为龙且王墓。案《史记?淮阴侯传》:(韩)信壅潍水上流,诱且半渡而击之,杀龙且。是龙且死于高密,不知何以葬于此?龙且里居,史亦无考。”

对照《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韩信已定临菑,遂东追(田)广至高密西。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与信夹潍水陈。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很明显,“龙且死于高密”。后世如《汉书》、《水经注》等,均采马迁之说。问题在于,龙且死于山东潍坊高密,而葬于汉江省新海市新坝,两地直线距离220公里,颇令人费解。这促使海西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情况,对于一些尘封的历史进行了粗浅的研究和分析,并有了一定程度的新认识。

龙且在楚汉战争中追随项羽,败于韩信,被刘邦得了天下,汉臣太史公司马迁自然没有让他入传。关于他的资料,我们只能从别人的传、纪中零星看到。后来的史书对于龙且的叙述基本照搬《史记》,可资利用的实在太少。由此看来,司马迁的所谓“秉笔直书”具有严重的相对性,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难题。关于龙且事迹的叙述,海西翻看了《史记》,发现在《曹相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