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他乡遇故知(一)(第1页)

吴晴道:“兰兰,你又笑话我了,你也知道的,他们的工程已经结束了,他们已经离开了这个工地,也许离开了这个城市也不一定,就是想他,也没有地方去找他呀。”

晓清道:“怎么,他们走了?”她当时还有一个想法,想找一个时间,找百里清谈谈。在学生时代,他们就是竞争对手,特别是张老师提出了一个十年之约,她就有一种压力,现在看起来,这个家伙,在工地上混得不错,都已经是个顾问了。

如果找找他,探听一下他的情况,知已知彼,也是好的。女人呀,本来就是一个好奇的动物。

“晓清,要不,明天我带你再去那里看看?也许,他还没有走,也不一定。毕竟,他是工地上的管理人物,有一些事情,并不是随着工程的结束而结束的。比方说,他们得与工程方,再谈谈下个工程的事情,纯阳地产,应该也不止这一个工程,等这个工程结束了,也许下一个工程就来了。”

晓清道:“好呀,那我们明天再去看看吧。”

他们三个正在聊着,此时正已是尾声,这个时候,社长助理过来了,他对三人道:“社长,请你们三个过去一下。”

“事情是这样子的。”一见她们三个进来,社长也没有多余的废话,晓清一直到现在都不太明白,像他这样一个直性子的人,怎么可以写出优美的文章?一个文人,多愁善感是必须的,表达意思的方式也是含蓄的,难不成他写的文章,都是别人捉的刀?

“现在对于这些工人们的情况,社会上反应强烈,就是刚才,市委宣传部和文化部,都给我来过电话了,他们对我们采访工地的事情,表示了赞赏和关注,并且要求我们,成立一个专案组,专门负责这些生活在异地,为了我们这个城市的繁荣而奋斗而付出的人们。我已经决定了,为期十天,你们去采访,特别是那些工地上,那些异乡的人们,听着他们的故事,写着你们的文章。我不作多的要求,就要求真实,具体,感人,此还,还必须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深深的谢意!同时,我也要警告你们一句话,记者,是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你们的言行,你们的举止,你们的文字代表的是我们这个城市的态度,所以,你们必须严格遵守记者的职业操守,对于那些敏感的话题,那些含沙射影的事情,涉及到政府以及其他名人的事情,尽量不要提。记住了没有?”

晓清她们三个都懂得。有时候,记者一句无心的话,可能会起到一石惊起千层浪的作用,如果这个浪是一个好浪,好说,如果一浪将船打翻了,淹死的不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