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一切总是有差别的,而真正的差别却在于内心。世上的快乐总是没差别的,真正的快乐也在于你的内心。人活在这个世上,可以索取,也可付出,不论是索取还是付出,都会使你快乐,然而这样的快乐,却是有差别的。所以我相信你,你能选择你自己的未来,也能为你的未来负责。”
兰春坐在教室里,孩子们午休都跑回家吃饭去了,只有一些外村的孩子已经吃过了午饭,在操场的院子里叽叽喳喳的玩耍。
兰春读完了父亲从县城捎过来的信,心里思绪万千。知青回城的消息已经越来越近了,可她仍旧没有拿定主意。
她的父亲是她最尊重的人,他虽然没有太高的文化,但却特别的睿智。在兰春的记忆当中,从小到大她的父亲从没高声的说过话,从未对她有任何的训斥。她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可他们四个却特别的害怕他的父亲。
严格的说,这种害怕应该叫做敬畏。所以这些年来,但凡是心里纠结做不了决定的事,兰春都会去请教她的父亲,而每次她的父亲都能给她最好的解答。
至于是否回城这件事,那天傍晚下班回家的时候,兰春并没有跟叶国华说谎。她的确还在内心中纠结,没能做出最终的决定。
她从小是在城里长大,来这个乡村也才两三年的功夫,可脚下的这片土地仿佛有着无穷的魔力,丝丝缕缕的拉扯着她,牵绊着她。
她特别喜欢站在讲台前的感觉,喜欢看那些孩子瞪大的眼睛,认真的样子,甚至喜欢那些学生调皮捣蛋,喜欢看他们红扑扑的脸蛋。喜欢他们围在自己的身旁,叽叽喳喳的喊自己老师。
可她也想起了白秋华的那些话,如果真的留下,自己将成为一个正式的农民。兰春倒不是对农民有任何的歧视,只是她担心,如果真的留下的话,未必能有机会真正的施展自己的报复。
尤其是前阵子那场公开课之后,实际上让两个学习并不太好的学生不参与这场公开课,这件事的本身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可从中兰春却隐约的感觉到,不管城市还是乡村,很多地方都有着共同点,一件事的本身并不仅仅是事情本身的样子。
更何况如果真的决定留下来,那将是一条不归路,没有反悔的余地。
本来寄希望于这封信中,父亲能再一次的给自己指导,让自己能迅速的做出决断,可这封信里多的是鼓励,却没做出明确的与否。
她常常的叹了一口气,当然是趁着屋子里没有别人。兰春从来不当着别人的面叹气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