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逗地主(第1页)

杨大辫除了生孩子特别拿手之外,她在治家方面也是一把好手。过去,包江水是一个老光棍,除了自己家的那三亩薄地上的收入,事实上他没有任何收入。正可谓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饥。

可是现在呢,已经是两个大人了,还有了几个孩子,杨大辫开始纺线织布,然后把那些织出来了布拿到会上变卖。而包江水方面,又在杨大辫的领导下,喂了两头牛,慢慢地又添置了一头驴和一匹马。日子于是渐渐地红火起来。

包睦国后来推断,在奶奶杨大辫嫁过来的十年间,爷爷包江水的情况还应该属于贫农,可是后来怎么会突然间变成十恶不赦的地主呢?

杨大辫在半个世纪后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来的时候,你爷爷还是一个穷光蛋,可是后来呢,我们的地越买越多,当时也不知怎么了,地价特别低,一个银元就能买到一亩地,而在前些年,三十个银元,才能买到一亩地,我们把积攒的钱都买了地,这不,后来就发了不是?”

包睦国终于明白了,爷爷和奶奶这两位是只知道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呀,“奶奶,是不是你们拼命地买地,才把我们家弄成地主成分了呢?”

“现在看来就是,当时那么多人卖地,我们有了一些钱,就开始拼命地买,后来,就戴高帽子了!”奶奶杨大辫仿佛如梦初醒地说。

当时的情况是,在抗战胜利后,全面的形势十分明了,国民党已经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而共产党则带领着全国人民如红日初升,大有一举夺得政权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而在当时的农村,一般分作两群人,一种人是地主,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另一种人是失地的农民,或者是拥有少量土地的农民。

那么在这种形势下,地主们的行为是十分诡异的,他们毫无疑问地都希望能够保住自己大量的土地,然而在这种敏感的时刻,地主们也分作了两拨人,一拨是死跟着国民党走,要坚决地保住自己的土地,这一群人的脑袋被驴踢了,他们是一群戴着花岗岩脑袋去见上帝的人。

另一群地主比较聪明,看着国民党大势已去,而共产党即将取得政权,他们感觉不妙,就开始大量抛售自己的土地,请注意,这种抛售是以极低的价格进行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他们预测到,将来在划成分的时候,共产党是以土地的多寡来计算的。化成贫农那是一种理想的结果,而化成地主,那简直就是一种灾难了。

前文提及的包议会同学,他和包江水的大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