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半个月,包江水和包大林告别了孔明申,往西边走去。那时候,他们往东秋去的路上是既没有铁路,也没有公路,父子俩完全依靠步行奔向目的地。
他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走了一千五百里路,终于到达了东秋自治区的公安县,沿路上风餐露宿,甚至有些天靠乞讨为生。公安这个地方还不错,临近黄河,盛产大米,号称塞上江南。
在县城附近的村庄里找了一家农户住下之后,包江水呆在家里,包大林便出去揽活。那时候刚刚解放,四下都需要有文化的人,在中宁的一家仁爱医院里,包大林凭借自己的中学学历成功获得了聘任。
由于他聪明伶俐,很快便被医院领导看中,第二年,他就获得了去东宁市学医的机会,他学的是西医,并且还是苏联时代的医科教程,他只用了一年,便重新回到了公安的仁爱医院,而这个时候的包大林,已经变成了一位年轻的西医大夫了。
应该说这个时期,包江水和包大林的生活已经初步稳定了下来,包江水依然在家里蛰居,包大林在医院里忙得不可开交。相应之下,包大林也有了一点收入,这时候的包江水,想到了自己二儿子包二林,也不知现在家中的境况究竟如何,于是,让包大林给家里发了封信。
没有料到,这封信让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包二林进行了一次属于自己的长征。
在包江水和包大林离开磐石村一年之后,新政府终于在磐石村建立了。第一项工作便是土改。村里的工作组组长叫包连贵,此人的经历很富有传奇色彩,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个对磐石村今后产生决定性影响的重要人物。
应该说,在建国之前,这个人从没有进入本书的视野,不是因为他没有在磐石村生活,而是因为他的工作过于神秘,以至于做为写作者的本人,有时甚至把包连贵这个同志给完全地遗忘了。
建国以后又过了三十年,虽然说包连贵做为磐石村的第一代领导人已经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个人在包睦国的印象中,还是一个十分奇怪的人物。
直到建国之后的第五十九年,在《东都晚报》上突然出现的一篇文章,才让磐石村的人们重新认识了包连贵同志,那篇文章的标题是:攻城前,他画出敌军布防图详细内容如下:原中共东都县委书记韩林、副书记魏维良等领导同志在所撰写的东都战役回忆文章中,都多次提到打入国民党206师内部、为攻城部队提供重要情报的地下党员——包连贵。包连贵,原东都县木子镇磐石村人,柏河渡口船工,中共地下党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