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反过来说,假如一个儿子不“包庇”自己的父亲,或者说,像电影上演的那样,还要把自己的父亲给举报出来,他还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儿子吗?
更何况在包大林看来,父亲包江水的“罪行”实际上都是子虚乌有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他能不保护自己的父亲包江水吗?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就包大林所面临的困境而言,他没有任何选择,他是家中的老大,他不能眼看着自己的父亲去蹲监狱,所以他对父亲包江水的“包庇”不但是天然合理的,而且是无可指责的!
也就是说,对包大林而言,犯这个“包庇罪”是他个人的宿命,他想逃都逃不掉。
而从后面的结果来看,包江水和包大林从根本上采取的应对之策都是错误的,比如,面对新的改朝换代,包江水和包大林第一个选择的就是逃跑,这套方略正确不正确呢?现在看来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跑,他们就蹲在家里,等待着新政府的惩罚,事后证明,这不是一种愚蠢,而是一种十分聪明的应对之策。
你是一个“坏人”,你没有跑,表面上看你很胆大,实际上在新政府看来,你对我是信任的,就是看到这一点,对你的处罚不能说轻,但至少不会加重。
然而逃跑的人却另作别论,因为你的逃跑,显示出了你对新政府的极端不信任,这样的话,对你的惩罚就有可能变本加厉了。于德宝既是地主又是保长,人家就没有跑,而那个几年前杀人的迟智杰就呆在家里,也没有跑,人家虽说受到了相应的惩罚,但结局却是美妙的。
但是,包江水除了害怕遭受惩罚之外,还有一个问题特别明显,那就是,这个人在心理上根本无法适应“逆境考验”的到来,这就注定了他以后的悲剧命运。
而换句话说,包江水和包大林这一趟还是跑对了,因为在这一趟旅行中,包大林遇到了自己的妻子高淑惠,这个事情太重要了,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没有这趟逃亡之旅,就没有包大林的六个子女,更没有我们的主人翁包睦国的降生。
包江水到达青海劳改农场之后,起初他还是具有一点精神气概的,看到那么多的“罪犯”,他似乎心里宽慰了许多,然而,接下来,面对遥遥无期的刑期,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活下去的任何希望了。
他只活了三年,便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许是整天干不完的体力活让他绝望了,也许是漫长的刑期让他失去了一个正常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