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二林怯生生地问:“那我爹为什么要跑呢?有人要抓我爹吗?”
杨大辫思考了良久才慨然说道:“你爹不是跑了,是去倒腾药材赚钱去了。什么人要抓你爹呢?我才不知道呢?”杨大辫觉得,让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知道得过多并不是什么好事。
然而从此以后,这个年仅十二、三岁的包二林似乎一下子变得沉默起来,他再也不那么积极地打快板、做宣传了,而总是一个人躲到没人的地方,在那里独自地想自己的心思。
就这样,过了八、九个月,大哥包大林的那封信到了,包二林一看,便决定去西省找自己的大哥包大林和父亲包江水。
杨大辫看着这个心情忧郁的孩子有点担心,还有点不舍,但考虑到包二林在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出路,也就同意了包二林的决定,更何况在那封信里,包大林明确暗示,最好让包二林去西边找他们。
一周后,不到十三岁的包二林开始出发了,他没有钱,因此只能步行,他拿着一个小挎包,就这样一边走着,一边要饭,总共花了三个月,他终于按照大哥包大林所标记的路线一路走到了大哥包大林和父亲包江水所在的公安县。
这个励志故事在包大林家族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从此之后,所有的后辈在接受革命教育时都会听到这样的话语,“你看看人家,十三岁就能从我们这里步行走到远在两千五百里开外的公安县,没有一定的恒心能做到吗?”
最后的事实证明,包二林果然不虚此行,他到了西省之后,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是包大林和杨大辫所未曾料到的。
当风尘仆仆的包二林在包大林的带领下,走进一个低矮的窑洞的时候,包二林和里面的包江水都顿时愣在了那里,包江水颤颤巍巍地走到包二林的跟前,叫道:“二林,是你吗?你是怎么过来的?是不是先搭的火车到东宁啊?”
包二林哭着说道:“爹,我是走着来的,没搭火车!”
包江水立刻把包二林拦在了怀里,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二林,你真的是走着来的吗?两千五百里,你一个小孩子家,自己走着过来的?哎呀,把我的孩子累坏了吧!”
站在一旁的包大林则风趣地说:“简直抵上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了,行,老二将来能当马拉松运动员了!”
包江水赶紧让包大林寻找一些衣服,让包二林洗洗他那张似乎看上去从来就没有洗过的脸和那双黑黢黢的手,把那身肮脏不堪的衣服换掉,这时候包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