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国外的市场(第1页)

三个人围坐在桌前,桌上那尊木雕吸引了三个人的目光,苏楠张大了嘴巴,满脸惊讶,陈飒却皱紧了眉头,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叹了口气。

只见这高不过三十公分的崖柏木料,一边被雕琢成镂空,雕刻的是一棵大树,这棵大树枝叶繁茂,就连树枝和叶片纹理都雕刻的惟妙惟肖,当真是下了苦功夫,而镂刻部分,甚至堪比鬼工球那样繁复,可谓精雕细琢。

仔细一看,还可以在这棵树上发现一只振翅欲飞的飞鸟,而另一边,同样一棵树旁,有着一个小小的院门,院门外一个白衣僧人抬手敲门。这雕刻完美的运用了崖柏白红两色分界点,僧人白衣扣朱门,颇有意境。

而在朱门之后,是一座石桥和一座远山,远山上浮云飘荡,这浮云用的同样是镂刻手法,薄云浅雾,精妙无比,而在浮云之下,隐约可见小山上山石狰狞耸立。

之所以刚才苏楠只看了一眼,就认出这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情景还原。实在是因为这木雕雕刻的太过逼真,无论山水意境还是情景布置,都恰到好处。而那位僧人,更是惟妙惟肖,让人恍然间可以看到一位拜访老友的僧人轻叩柴扉,实在是有几分玄妙的味道。

传统木雕或是人物,或是景色山水,或是其他,大多是写实。

就像方林说的,以前也确实有人将诗中情景和意境以木雕形式还原,但还原度不够,难成大器。

因为无论山水还是人物,都需要极高的功底才行,更何况诗中虽有描写,但终究是虚无缥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是一家之说。

要刻出这样一幅作品,不仅需要很强的木雕手艺,更要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对诗中情景的感悟。

这一点上,想要兼具,实在是难上加难。

面对方林的询问,苏楠扭过头来看着他,嗔怒道:“你自己刻的,干嘛问我?”

“就是因为我自己刻的,才不知道刻的怎么样。”方林沉吟了一下,说道:“以木雕重现诗中情景,自古有之,这不算创新,所以我不好评价。”

“我觉得不好。”陈飒摇了摇头,脸上的表情不知道是哭还是笑。

听了这话,方林扭头看向陈飒,一脸惊讶,苏楠也皱起了眉头,“哪里不好?”

陈飒叹了口气,笑着说道:“因为雕刻的太好了,打乱了我的计划,所以我说不好。”

方林莞尔而笑,苏楠却是冷着脸,看着陈飒说道:“陈飒,你什么时候也会耍这些弯弯绕绕的把戏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