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古老而宁静的大山里,依山而建的农家小屋星星点点,笼罩在蒙蒙雾气中。湿润的空气中带着丝丝醉人的花香,混着泥土的气息,让人神清气爽。
几个雄浑的声音打破宁静,将大山从沉睡中惊醒。
“嘿,老王,听说了吗?天福大哥的大儿子李永忠当老师了。”
“啥?李永忠不是在城里念书吗?今年还不到17岁吧,成绩那么好个娃,怎么会不读了。”
“还不是因为没钱嘛,听说考上了重点,却读不起,准备出外打工,被老李老师劝回来接他的班了。”
“是啊,可惜了我们村的小才子啰,哎!我们木果村就是地薄啊,出不了人才哦,最有希望考大学的小才子也没能冲出大山啊。”
大清早的,木果村的村民们就扛着锄头,上山种地,路上碰到邻居就唠开了。
李永忠当老师这件事,给闭塞寂寞的村里带来了几分新鲜感,成了村民们热议的话题。
这时,银春爸爸走了过来,接过话头说:“是挺可惜的,不过有这样的才子当老师可是好事,要不然我家银春就被耽误了。这几年换了好几个代课老师,没一个能在这穷山沟待长久的。”
“是啊,这个班越来越差,再这么下去,这个班的娃娃可就完喽!老李老师辛苦了一辈子,轮到退休居然得了绝症,可还是时刻关心着这班娃娃呢。哎,好人命不长啊!”一位年长的村民感叹。
说起这木果村,却是大大有名。因为它是“三贫之地”,贫困县贫困乡的一个贫困村。位于奉县东北部,距离县城40多公里,是一个人口不足一千的贫穷山村。
坐落在保子山脚下,前有险峻无比的轿顶山,后有巍峨峻拔的摩天岭。三座大山环绕,留下巴掌大块天,给村民仰望蓝天的机会。
唯有东南方稍微开阔,像是给闭塞的小山村开了一道外出的门户。一条小溪从保子山蜿蜒而下,哗哗的溪水清澈透亮,像一条亮银带子向东南方向延伸,最后汇入长江。
这样的地理环境,清幽古朴,山清水秀,倒是适合旅游,却不太适合人居住。
全村占地很广,一个村子方圆几十里,但土地贫瘠,人均不足一亩地,靠土地为生的农民,日子过的实在有些艰难。
90年代初,古老的木果村仍然沉睡在茫茫大山之中,改革的春风犹如清风拂面,没有唤醒村民陈旧的思想。
不过,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倒是调动了村民搞生产的积极性。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