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游戏惹的祸(第1页)

90年代初,农村的教育太落后了,真正有学历的老师,是不会来这样最偏僻的山村当教师的。

奉县本来就是国家级贫困县,人才匮乏,整个天尺乡,连中心校也没有几名正式教师。木果村这样边远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村里的农民大多数没文化,斗大的汉字不认识几个。

为了解决孩子们读书的问题,政府只好矮子里面拔高个,从农村选出一些稍微有点文化的人执掌教鞭,站上神圣的三尺讲台,负责山里孩子们的教育。

这也是当时解决农村教育,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虽然不科学,却也让当时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了受教育的权利。

“民师”,“代课教师”在那个年代,撑起了偏远农村的教育,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担负起最繁重的教学任务,“包班”,“复式班”是最平常的现象。

老教师只读了四年书,却已是当时村里少数几个“文化人”,和另一名小学文化的张老师一起,挑起了村里孩子教育的重担。

虽然老教师文化水平不高,但善于学习进步,对工作认真负责,品德高尚,教出来的学生成绩很好,经常得到全乡的表彰。

只是让从来没有接触过普通话的老教师,用普通话上课,实在为难他了。虽然老教师一直在努力提高,却始终是一口“川普”。

但这并不影响老教师的德高望重,成绩突出,连临近几个村的学生也被吸引到木果村来读书,这个班的学生就来自五六个村。

据说最开始有60多人,自从老教师病后,这两年老师换的太勤,导致学生流失了一部分,现在一共还有51名学生。

李永忠的嗓门响亮,声音富有磁性,讲起课来抑扬顿挫,渐渐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几堂课上下来,孩子们也对普通话产生了兴趣,开始有模有样的跟着李永忠学了起来。

他们在课堂上发言,不由自主用上了不标准的普通话,闹出了不少笑话,却让课堂变得活跃了许多。

“老师,您说的是'傻子'哦?给我们'该死'一哈,好吗?”

你看,这孩子还是说着方言,只是换了个普通话的腔调,把啥子说成“傻子”,解释说成“该死”,更加让人听不懂了。

好几次,孩子们把普通话说成了四不像,实在是邯郸学步啊。而李永忠有几次没注意,被孩子们绕糊涂了,也跟着说成了四不像,让他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孩子们更是哄堂大笑。

李永忠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