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能写回忆录的人并不多,能将回忆录出版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说实话,李伯平的回忆录真实地记录了他那个时代跌宕起伏的历史,有看头,有嚼劲,但不适宜出版。这是我花一个通宵的时间看完李伯平的回忆录之后的感受。
他的回忆录里真实地记录了李氏家族的历史,是一部家族史,更像是一部忏悔史。
一个年逾九旬的老人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给自己的人生盖棺定论,既需要勇气,也需要力量。
如果说李少军等着被人救赎的话,李伯平的回忆录更像是对自己灵魂的救赎。我从他那文字中读出了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无奈,以及在经历各个历史时期后的理性回归。
李伯平在扉页里写的一行字令我印象深刻。“人生并非只有黑和白,还有一种灰,它没有温度。”
这句话一度让我琢磨不透。什么是没有温度的灰?我只听说过蛇是没有温度的,但它有灵性。李伯平不会是把自己当成了一条蛇吧?不对,应该是以一位智者的身份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如此看来,他是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在客观地阐述自己家族的历史。
我喜欢看那些没有温度的文字,它越是平淡,我越能感觉到真实的份量。与那些虚无夸张、矫揉造作的文字描述比较起来,李伯平回忆录中的每个段落,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于标点符号都是珍贵的。
“我是一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不久的将来我的这把老骨头也将和我那三个死去的兄弟一样埋进黄土垅中。我不希望我走后,子孙们在我的丧事上大操大办。趁着我现在还留有一口气,我想把自己家里的事写出来给后人作个交待。总之,我要写回忆录了,但愿我还有时间写完。”
“文字可以回到起点,却已经不是昨天。我写下它们,只是为了给自己的一生做个了断。是与非,且听人说吧!在这里我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
我想象着李伯平在灯下拿起钢笔在方格纸上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下自己的故事,写完一章节后交给保姆找人打印,再一遍遍地校对,直到自己终于感觉满意了,才让儿子李思贤到北京拿手稿,然后千叮咛万嘱咐地目送他离开家门。
李伯平的手稿里字里行间都跳跃着灵动的音符,像贝多芬指腹下弹奏的命运交响;又像是画师笔下的丹青画作,在光与影中闪动着画师要表达的思想。李伯平不是钢琴师,也不是画家。他只是一个迟暮之年的老人,因为预知自己时日不多,所以要在他临终之前以文字记载的方式将自己想要跟世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