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我的评论(第1页)

因为版面有限,李伯平关于童年的回忆我没有全文刊登。样稿出来后,我第一时间送给总编过审,但总编以主题思想不明朗、负面信息太多为由差点把这篇稿子给枪毙了。

后来我又找了老社长说明情况,社长说那你就改改,拎出思路来,把李伯平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

李伯平在这段文字里要表达什么呢?是在向李季平陈述自己儿时受的委屈吗?还是以此打开李季平的记忆闸门产生共情?

我想起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这句古训。每一个呱呱落地的生命起初都是一样单纯可爱,只是后来经历不同,便有了各自的人生轨迹。

李元庆是1978年去世的,而李家几个兄弟得到平反是在四年之后。那年老大老五兄弟俩的罪名被取消,李少平心心念念的被摘除,还赔给了李少平一百多块钱由李季平代为领取。

李伯平老来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只用了四个字表达感慨,造化弄人!

他在总结自己的人生轨迹的同时,也在反省当初的自以为是和自私冷漠带给几个兄弟命运的影响。

李思贤选择“童年的回忆”这段文字在杂志上刊载想必有自己的考虑。只有这段文字,可以唤起李季平儿时的一些朦胧记忆。

我准备改写一下这段文字,并且以自己的笔名发表。我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跟李思贤说了,他犹豫了一会儿,表示还是尊重老父亲的意思,实事求是地写吧!李编辑你可以在文章后面加段自己的评论。

这让我为难了!发吧!总编说不合时宜,有些地方比较敏感。不发吧!又不忍心。思来想去我觉得还是在评论上下功夫做文章。

为了写好这篇评论,从不抽烟的我居然开始抽起了烟。我自认为这篇评论写得还可以,起码可以消除李季平对李伯平的一些误会。

评论是这样写的:

我们习惯以经验主义来评判他人,以自己洞察世界的眼光来给事物标签。孰不知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而个体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的。

儒家关注的是集体主义,道家关注的是个体的自我成长。关注儒家思想的人和关注道家思想的人个性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的特质直接导致了我们对价值观取舍的不同。

一念皆因,一念皆果。

人性是很复杂的东西,它因人心的不同而质变,乃至量变。

作者李伯平的童年回忆酸楚中带点甜蜜,像一粒未熟的青梅酸涩又爽口。他客观地向读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