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哪一出 32 搂着腰(第1页)

32.搂着腰

通过白杨我进一步了解到,在《关注》这一类的杂志上做这种被我叫做形象宣传的新闻或者说是公关新闻的难度其实比在《山东日报》上新闻稿还难。难在哪儿呢?我归纳了个“三大”:既,大忽悠大表扬拉大旗。

如果说上《山东日报》的新闻稿,做为记者或通讯员只需要写出好稿子来,也就是自己靠着新闻的敏感,把一个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写好就行了,难的是你找不到好新闻,发现不了好新闻,很多人就困于不知道什么是新闻,发现不了新闻,只要发现了好新闻又能写得好,投上去是可以被发表的。我在这方面是可以的,我常常会发现好新闻,会写出好新闻。同样是《让‘小天津’重放异彩》就是站在改革开放的大前提下写的,报社说抓的角度好。比如当时我还发了《让科技一帆风顺进棉田》、《功归农科队》、《魏湾有个科技角》等等。那么做为《关注》要上难度就在制版费上了,你稿子写的再好没有制版费一切免谈。费用对于一个市里的新闻科来说太困难了,市里是不给一分钱的。

改革开放改革出了花钱做宣传,开放出了有偿新闻,你说那些报纸呀,杂志呀,原来都是事业单位财政上拨款养着,不需要赚钱,改革开放了,财政上不拨款了,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了,没有钱就没法正常出报出杂志。怎么办?就得想办法赚钱,赚钱如果说报纸还能通过广告、发行,可杂志呢?发行数量十分有限,广告那更是少得可怜。要生存,要发展,于是也就发展出了这种广告新闻、公关新闻,让记者来做,确实太难了。这种东西既得有一定的新闻性,又得有一定的典型性,更重要的是被报道的单位或个人得承担一部分费用,这样以来本来可以做的单位或个人就做不成了,只有看着怪好的东西放弃。非得那种既有新闻性,又有典型性,既愿意做宣传,又舍得出钱的才能做的成。这样以来做为一个记者就衡量出能力来了,报社或杂志最少的就是这种记者。

和白杨交流这样的话题,她并不避讳,而是特别的感兴趣,她特愿意交流,显然她是想学点真经,在这方面我可以不谦虚地说是个绝对的高手。前面说过了,古渡的企业家快被我吃个遍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可要做到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那是需要许多智慧的。那天和白杨探讨这个话题,是在从槽石采访农村超市回来的路上,那条路是条县乡路,路挺窄,土路,两边的杨树挺高,把条小路挤成了一条胡同。本来是有车的,临出发时那个主任又说车有急事出发了,确定好的采访又不能不去,不去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