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媒体人 2 他是我的伯乐(第1页)

第二章

他是我的伯乐

汪峰是人才所以爱人才。

先说他是人才,他死的这一年年龄是三十五岁,在大众日报社算是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他和我一样是从县级宣传部新闻科长干起的,不谦虚的讲要在下边干新闻那可是好汉子不干孬汉子干不了的活儿,全凭本事,写稿投稿,不是每篇稿都能投上,他因为出类拔萃才被破格调到大众日报。在报社也全靠本事,他采写的新闻每年都获奖,不是全国新闻奖就是省级新闻奖,被人们誉为获奖专业户,尤其是写消息是他的一绝,他采写的消息曾获全国好新闻二等奖。因为业务过硬为人又好在报社改革中得到重用,他大胆投标竞争承包《农村大众》(山东省委主办《大众日报》农村版)一举中标走上总编辑的岗位。

再说他是怎么发现我的。他调到大众日报分配在农业部当编辑,大概是一九八九年这个时间,聊城地区召开新闻汇稿会,那时候下面地市对新闻工作很重视,每个县市都有发稿任务,一个月一通报,地区宣传部几乎每个月都召开类似的会议,新闻汇稿会是聊城地区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各县的宣传部新闻科科长集中起来汇报题目,开汇稿会一般都请省报市报的领导和编辑参加,当场汇稿诊断稿确定要写稿。

那次汇稿会是在阳谷县召开的,聊城日报社来的是总编辑高文举,编辑有王华,王西广。大众日报社来的是副总编辑王培文,群工部分管聊城的编辑张红军,再就是当时在大众日报农业部任编辑的汪峰。他个头不高,一米七的样子,长的漫长悄胖的脸,戴一副金丝边的近视镜,文质彬彬,儒雅思稳,坐在主席台上不住地用眼神飘着往台下看,看到我时还下意思地点了点头。

聊城地区八个县市一一汇报题目,汇报一个题目就听主席台上的总编和编辑点评,如果认可的就列入邀稿,明确的告诉你可以写,并指导你怎么写。不认可的当场枪毙,同时还会说出为什么枪毙的理由,那个王培文总编是个嘴下不留情面的主儿,听完东昌府区的汇报他竟说“看来你们东昌府真的没有新闻呀,我说不是没有新闻而是没有会发现新闻的人,要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不拘一格选人才。”听完冠县的汇报他也是大发微词,说什么“冠县不出冠人呀,若大的一个县怎么能没有好新闻呢?冠县是国家极贫困县,就这一个背景就会有新闻出。”连着几个县汇报下来王总有点不耐烦了,他侧过身对编辑汪峰耳语“看来今天是白跑一趟了。”

地区宣传部的领导有点坐不住了,新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