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表扬稿 第二篇 魏保岭 2(第1页)

4.

在“让农村不再像农村”方面,魏保岭也曾走过弯路。

在农村地区,往往有以下并不鲜见的现象:有的村,纯农业的粮、棉、果、菜都丰收了,可就是摆脱不掉“农产品效益低下,农民收入上不去”的情况;有的村,把农业放下不管了,盲目地上工业、上项目,到头来倒闭的倒闭,关门的关门,坑了银行贷款,坑了工人工资,更荒了集体土地;还有的村,单纯地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市场,人为地圈地或占马路搞商业市场,结果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魏保岭也曾差点掉入这些误区。在当上村支书的前几年,他一门心思搞农业,认为把庄稼种好了,能改变“吃粮靠统销,花钱靠鸡腚”的日子,那么这个村支书就算是当好了。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国家对农村经济大力扶植的政策不断出台,魏保岭发现了更广阔的空间,他的“亦农、亦工、亦商三栖协调发展”的思路在实践中逐渐成型,进行形成“用农业资源搞工业,用工业产品做商业,工农一起走市场”的基本模式。最终,将丁马村打造成“文化科技和谐村”。

在“用农业资源搞工业”方面,魏保岭主导先后办起纺纱厂、面粉厂、砖瓦厂、养殖场等9家企业。其中,纺纱厂和养殖场是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

先说纺纱厂——

丁马村所在地区是全国重点优质棉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县级植棉区,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里兴起村村上项目的热潮,丁马村就上了纺纱厂。近三十年后,当年的数十家纺纱类工厂,如今几乎仅剩下丁马村一家,并成为临清市的名牌企业。

如果说起纺纱厂的成功,村民们至今仍会对当年的事津津乐道:魏保岭为确保顺利立项,自费外出考察、订设备,坐几十个小时的车没吃东西,一下车就晕倒在地;建厂初期,到外地购原料、搞销售,吃饭每顿不超过3块钱,资金困难时,便拿出全家的积蓄,甚至将一辆小平板车都贡献到厂里用了;纺纱厂的老工人现在还记着,有一次粗纱机出现故障,他一头钻进车间,直到问题解决。

其实,亦农亦工亦商的经营模式看似简单,若真要掌握其中的门道却不是那么容易。比如丁马村地处全国重点产棉基地,且建有国内闻名的纺织城,也就是说,原料可以就地取材,本地的技术力量雄厚,又有传统销售渠道,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可是,为什么其他的厂子没有发展壮大起来呢?显然是人的因素起到关键作用,那就是魏保岭的好学与韧劲。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