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表扬稿 第三篇 4 张友秋(第1页)

金秋种业启示录之三

1企业产学研结合就不难

“缺位、错位、越位”

科研院办企业,农业大学办企业,是为了产学研的结合,而在成功经验的同时也有教训。那就是没有企业和经营管理的经验,往往使美好的愿望变成失望。企业办科研、办学怎么样?虽然她没有科研院所的那么专业,也没有大学办学的那么的地道,但她有着基本的企业管理经验。产学研既然把“产”放在第一位,道理可能也在这里。作为“产”这一环节的企业,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应该说是一种创新。山东金秋种业就大胆地进行了这样的创新。记者还是站在社会问题上去报道金秋,她给你的启示应该说是不菲的。

产学研结合,是科技推广中的老话题了。多少年来都在探索怎么结合、如何合理的问题。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书记王留明11月17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这样说:作为“产”环节的企业,往往缺少科研能力,只好依赖于科研院所提供的科研成果组织生产,所以常会出现互为各自利益着想的矛盾,也存在接受被接受的技术性制约;作为“学”环节的学院往往教学脱离实际,学而非用,与提高科学技能,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着自然的屏障。一方面生产者需科技素质的支持却得到的不理想,一方面教育者想为科技推广做出应有的贡献而有点“隔靴抓痒”;作为“研”环节的科研院所,往往苦于科研经费,受生产力、经营方面的制约,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而应给自己带来收获难成现实。产学研三个环节常常在如何协调关系,处理好三者利益上叹息,其在出现的结合难,于是也就成了社会问题。

作为良种棉加工厂厂长出身的张友秋层曾一度思索着一个问题:问什么美国抗虫棉33B自1995年打入中国市场以来,历经七八年时间仍然畅销不衰,且占有中国棉花市场半数以上的份额?然而我们的一些国产抗虫棉的寿命却十分短暂,有的刚刚通过审定进入市场,还没站稳脚跟,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快销声匿迹了?为此,他在基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请教过一些农业科技界的权威人士,结合繁育推广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国产棉产品种寿命短的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除了计划经济时期沿袭下来的产学研体制、品种审定、管理推广方式等跟不上市场经济变化等因素外,其主要原因就是产学研结合不好造成的。在产的方面,繁育推广体系呈小规模、大群体各自为政状态,科研与生产、教学与生产脱节,科研单位为获己利,不用企业这个中间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