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表扬稿 第三篇 张友秋 5(第1页)

金秋启示录之四

1企业“软投入”全程搞服务

贵在“结合”二字

山东金秋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友秋打电话一再叮咛:“农技推广必须强调全程服务,不然的话只能半途而废。”这话说起来好说,真正做起来却是千头万绪。结合着社会问题的报道山东金秋种业,只想寻出她的全程服务。看了《大众日报》曾在一版发表过的有关山东金秋种业的报道《科技日报》的有关报道,引用了其中的部分内容,结合社会问题进行报道,这样做会更增加其报道的权威性,也就是说山东金秋的做法已经受到了作为山东省委党报的《大众日报》和作为科技权威报的《科技日报》的肯定,其价值值得重视。

记者老家的白哥种了10亩地,年毛收入只有7000元,出去农药,肥料等投入成本(不含劳动力)利润不到4000元。问他为啥效益低?他回答,有科技含量的,咱掌握不了技术没法种,种的都是些大路货;比如咱种的大豆亩产只有200斤,人家科技新品种每亩能收皮棉200多斤。如今都知道种大路货效益低,可种效益高的咱又没技术,看着眼馋没办法。

农民科技素质低是农技推广难的主要症结。科技成果有了,良种也生产了,产学研都重视了,政府也推行了,到最后却因为农民科技素质低而最终搁浅了。某乡农技站站长说,棉花营养钵育苗麦后移栽和麦棉两熟双高产这一项技术,行政推行了几十年就是得不到成功。除了推广办法不力,最关键是还是农民科技素质低的问题。

山东金秋种业在陕西省渭南地区做了一个试验。他们在渭南设立了山东金秋种业科技推广站,在渭南的7个县、市普遍建立棉农合作社,设立了16处农技推广分站。总站聘请了一名技术推广总监,每处分站设立一名农技推广员。在全区公布了总站和分站的电话热线。棉农遇到技术难题,可以及时电话咨询。今年,渭南地区棉花亩产籽棉平均达到了600斤以上,高产地区达到了700-800斤。这个成功的试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农技推广难,难在哪里?难在没钱,难在没人,难在“线断、人散、网破”,更难在农民科技素质低下上。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几十年的难题,改革开放近30年尚未破解。

科学普及和农技推广,社会公益,弱势产业,理所当然地政府包办,这是我们的思维定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山东金秋种业这家民营企业办了政府该办的事。

向棉农预报农事,指导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