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表扬稿 第五篇 李京堂 3(第1页)

“一线工作法”、“三个一把”,

搞好班子建设,苦也不觉累。

——“人生如歌”启示录“吃苦”篇之一

1999年元旦刚过,从部队转业不留海滨,不留市直,不留县委,正团职军转干部李京堂最终选择了下乡,选择了一个“八品”芝麻官。实际上是选择了一个苦。

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去当兵的目的就是在部队好好干,入上党,回来当村支书,带领老少爷们发家致富,从18岁入伍,到40岁转业,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家乡亲人盼望科技、致富、过上城里人那样的生活的那种欲望,时时都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选择了苦,就注定要吃苦。在乡镇,尤其是临沂老区那种自然条件差,离城远,发展慢,多数人还在温饱以下奋斗的乡镇,苦几乎是当然的。

问他不怕苦吗,他回答:“苦对于怕苦的人来讲是苦,而对于不怕苦的人来讲是乐,不白活一回,苦也不觉着累。我是自愿来吃苦的,所以苦也不会觉着累。”

“苦也不觉着累”,以这种境界他在高庄镇当了3年党委书记,以不觉累的吃苦精神带领全镇25个行政村,196个自然村脱贫致富,建设成了全国著名的“香椿”“麻椒”“长毛兔”之乡。李京堂和干部群众吃得苦上苦,终于带来了甜上甜。镇里的各项工作一跃走在了全县前列,先后被省、市授予“山东东省省科普先进乡镇”、“山东省土地管理模范乡镇”、“临沂市文明乡镇”、“临沂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李京堂连续被市和省军区评为“双拥工作先进个人”、“全市模范军转干部”、荣立了二等功。

李京堂去就职的这个乡镇叫高庄镇,地处沂水县的最西部,离县城40多公里,全镇25个行政村196个自然村,分布零散,一个行政村就有好几个自然村,好几个山头,山崮一座连接一座,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都是沂水县最差最穷的。

究竟差到什么程度,穷到什么程度?他要下去看看。当时镇里只有一辆破吉普车,别说车况不好,就是好也没法坐车去,因为大部分的村没有能跑车的路。于是,他到位后的第二天就骑上自行车深入了第一线。这一深入就是一个月的时间。骑着自行车,山区的路,上去下来,上的时候蹬不动了就推着,下的时候坡大了也得推着,有的村在山顶上,就把自行车放在山下爬上去。自带着干粮,赶到村里就在村里吃,赶不上就在路上啃凉干粮,带一大塑料瓶子水,渴了就喝,喝干了就喝山沟的水。腿痛、脚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