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表扬稿 第五篇 李京堂 4(第1页)

修路上棚发展林果上畜牧

发展经济,苦也不觉累。

——“人生如歌”启示录“吃苦”篇之二

这是一个值得思索且不争的的问题,天是一样的天,地是一样的地,为什么有的地方率先走上了致富路,而高庄的农民却老是摆脱不了贫困的境地?李京堂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制约因素有三:一是,山区交通不便形成的相对封闭,走不出山区的人总是像井中之蛙,看到的天地有限,几乎没有什么样的思想,没有思想怎么致富?二是,在这种条件下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很难打破,几乎是人为地束缚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解放。三是,不清楚如何致富,找不到突破口,也找不到办法,守着优势看不见,年复一年在落后的道路上徘徊。问题怎么解决?在部队曾任职为农场政委的李京堂凭着他对发展农业的经验,确定了四个主攻方向:修路、上棚、发展林果、上畜牧。

确保主攻方向能达到胜利的彼岸的有效武器那就是解放思想。苦也不觉累的李京堂做起这项苦工作来那可是一板一眼,他知道,人的思想解放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难得难以解决的事,当一个事要发生质的变化时有时就能出现二两拨千斤的惊奇。二两拨千斤的办法他选择了“开颅术”——把全镇的村“两委”干部带出去看“风景”,用一把看不见的手术刀打开每个人的头脑。“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90多个人,看了昌邑的西瓜“风景”眼睛睁大了,看了安丘、寿光的蔬菜大棚“风景”,看到一个大棚年收入过万元“风景”眼睛瞪园了,看了胶洲的兔业博览“风景”目瞪口呆了。在看“风景”的路上,一边看一边学一边讨论一边研究,李京堂不失时机地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发动攻艰战,从此各个战役交错展开。

修路:高庄镇是一个狭长的乡镇,东西宽3。85公里,南北长却达40公里,一条长长的链条上布局着全镇80%的村庄,4万人口。李京堂骑着自行车碾转在这根链条上,最大的困惑是路,路太少了,路太差了,路太短了,没有路腿再长脚再大也白搭,没有路思想再解放也没用,人的思想不解放与路有关,沂蒙山区穷了几千年原因中路占了重要因素。“要想富,先修路”,李京堂带领全镇干部群众打响了修路攻艰战,是年,经过科学规划,起到南北动脉作用连接高庄镇北部各村庄的省道南坦路开工,当年整修路基,次年摊铺油面,9月1日建成通车。那真叫高速度,回想当时的情景,李京堂感慨地说:“当群众发动起来时迸发的力量就像火山似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