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家庭农场
为什么叫作家庭农场而不叫作是因为这个叫法在中国受忌讳吗?是也不是。
说是,确实中国十分忌讳这个词儿,土地革命,斗地主,分田地那样的一场大革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十年“文革”更是把地主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了,在中国谈地主色变如同谈虎色变一样给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说不是,严格的讲家庭农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主”,理由有三:一、说其不是地主是因为其所经营的土地并不是自己私有的而是集体所有的,是从承包土地的农民手里租来的,其并不是地的主人。也就是说土地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其只能叫作家庭农场而不能叫作“地主”。二、说其不是地主是因为其经营租赁形式与原来的地主不同,原来的地主向农民收租子,是地主将土地租赁给农民,现在是家庭农场从农民手里租赁土地,一反一正这性质就变了。真正的地主是农民而不是家庭农场。三、说其不是地主是因为其对所经营的土地只有经营权而没有出卖权,只有使用权而没有占有权,而且还不能改变土地做农业的性质,也就是不能改做他用。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日前解释说,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
据统计,我国从事农业一线生产的农民年龄平均为57岁,而笔者采访的这两个家庭农场的成员平均年龄分别为38岁和42.5岁。前者的主人名叫郭念通。“雪还没化完,地里也进不去。”郭念通穿着胶鞋,满脚是泥,他拿出马扎,大家便在晾晒场上聊了起来,身后是成片的玉米囤。
49岁的郭念通是山东省邹平县明集镇邢家村人,农场由他和妻子经营,20多岁的闺女和女婿算是合作者。农场长年雇有2名工人,农忙时再雇短工,最多时能有二三十人。
郭念通经营的农场占地845.58亩,其前身是镇里的一个农场,曾被一家企业租赁,后因经营不善转租给了他,租期12年。郭念通接手后,除了拿出六七亩土地种树苗,其余种的全是粮食。“去年一年收获小麦40多万斤,玉米60多万斤,纯收入30多万元。”郭念通很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