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让成果变成名牌
金秋种业启示录之一:让成果变成名牌
作为一个种子企业,拥有科技成果并不难,哪个这样的企业没有几个科技成果?数一数少说也有几十个,可又有几个成了“中国名牌”呢?成果变成名牌绝对不是一句话,绝对不是一厢情愿的容易事。十年磨一剑,需要磨呀!这个磨的过程也不是人人都能磨出来的。她需要灵气,需要智慧,更需要实实在在的真功夫。科技需要创新,不创新就不是科技。科技创新在新的基础上再创新,科技越是创新就越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创“中国名牌”的可能;
质量需要过硬,不是一般的过硬,也不是什么质量认证所能代表的。质量过硬,而且不是一般的过硬,才能有所得“中国名牌”的希望,不然是不可能的;
口碑呢?科研单位的口碑是专家的口碑,固然很重要,但重要的是百姓的口碑。专家的口碑只能停留在鉴定书上,论文里;百姓的口碑来自扎扎实实的实践中。没有百姓的口碑,再好的科技成果也转化不成生产力,这道理太简单不过了。
山东金秋种业有限公司,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在这里你看到的是一个民营企业怎么扛起大旗的,看到的是“中国名牌”是怎么打造出来的良苦用心和执着,看到的一种“种子精神”:破壳、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就是这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一个“金秋”,改变了一个种业,改变了一个有着600年植棉历史的“银夏津”和有着600年植棉历史的棉农们。
不容易呀,“中国名牌”,在棉种行业就那么5个。5个中就有“金秋”的一个。可敬啊,“金秋”,可敬啊,不断创新的金秋人。
科技创新才是新
“金秋”能获得“中国名牌”的经验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给人以什么样的启示?如果说写获得“中国名牌”的过程比较容易的话,那么总结给人们的启示就需要点思索。记者的思索就像象块砖,抛砖引玉,引出了什么呢?首先应该是:科技创新才是新。
计划经济年代,记者曾采写过一篇题目叫做《功归农科队》的通讯。说得是临清市刘垓子镇尹庄村农科队与省棉花研究所配合,从繁育鲁棉1号到鲁棉12号受益的过程。这个典型后来由于棉铃虫的严重发生,引进美国岱字棉种公司33B,再后来在市场经济中逐渐消弱了。农科队坚持到今虽然也有建树,但终归还是没拿到“中国名牌”。思索他们,记者认为缺少的正是“才是新”这个问题。“科技了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