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这位教授说的‘药方’,好象是给你们的?”
蓝家琳思路敏捷,很快听明白了“新城通”里讨论的内容,转头问着夏棘青。
她心爱的孩子扭头看向了窗外,“我的微信业务,并不需要他们的‘药方’,我也没找他们当过医生,他们这么做,有点儿自作多情!”
夏言驹笑言:“爸爸这会儿好象知道了:你为什么忽然扔下好好的业务,开车跑了两千多公里,到西南山区来追踪募集衣服的捐送情况。”
“爸~!我就是想看看,和季陶然他们组织公益活动所服务的对象,看看执行的效果和后续的需求,方便继续组织活动。”
“呵,那不就是人家刚才在‘新城通’里分析的,个体和群体的问题。不说你这项公益活动是面向新城居民开展的、衣服是从新城居民那里募捐的,就是爸爸这两天翻看你的‘新城夜话’,好象每一条消息和居民群体都有关系?”
“就算他们是服务对象,可他们并非创意来源。”夏棘青捏碎了一块饼干,投喂窗外的*,“各类消息和活动,是我和几个伙伴独立策划、采编和推送的,并不是社区群体提供的创意,最多和驻城点有一星半点的合作,也达不到融合的程度。如果真要象刚才那‘药方’一样执行,只怕你儿子以后会被驻城点管着,对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是一点儿自由都没了,想采集什么、想推送什么、想表达什么意见,难道还要向他们审请、获得他们批准?”
“可爸爸感觉,刚才他们说的对,你个人的创意再漂亮,如果有发展中的社区与群体脱节,只怕过一阵,内容固化或类似,居民的新鲜感没了,你的‘新城夜话’就推行不下去了。爸爸这两天翻看‘新城通’,感觉里面一个个问题都很新鲜。以你的头脑,后面可以大有作为。你说最近‘新城晓话’交给朋友在做,我看其中有一条,是帮助西南地区扶贫,进行土特产销售。这种好的活动,就算合上爸爸妈妈和你这几位伙伴的力量,只怕也没力量组织,不从群体出创意是受限制。”
夏棘青咬牙,“真创意枯竭,了不起,‘新城夜话’不要了,另外创推一个平台就是。”
夏言驹叹息,“还是这么孩子气!人家那扶贫销售土特产,和你策划募捐衣服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一致的,既然志同道合,干嘛不携手以进?”
夏棘青,“爸,您就别帮着他们说服我了,我实在不习惯被他们管着!
季陶然看父子俩争执,劝说:“线上讨论还没结束,这会团区委的负责人要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