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午,沈耀从省城来到沂北县委宣传部。
在会议室,冯杈、广兵、费稍等“联合”接待。
寒暄几句,就说牛缺草是“陪同团团长”,接着就留下“团长”,其他人“避之唯恐不及”,全部“撤退”了。
沈耀,四十多岁年纪,矮矮胖胖的个子,头发蓬乱,胡子拉渣,衣衫不整。
戴着高度近视眼镜,满是灰尘,满身酒味,毕现潦倒模样。
牛缺草听说过这样的歌谣:“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捡破烂的,仔细观察一下又像讨饭的,打听一下才知道是美术学院的。”
他说完歌谣,便笑问沈耀:“你应该是美术学院的吧?”
沈耀并不恼,端详着牛缺草,一副并不信任的样子。
他严肃地说:“组稿‘县邑风物丛书’,跑遍各县,总体感觉,稿件就是‘县一级水平’,上不来。沂北的更差。听说你写了两篇,给我看看吧。”
牛缺草把自己的手提皮包打开,把两篇稿件递给他。
他喝了一口茶,迅速看了起来。
牛缺草心情紧张,心口扑通扑通地跳着,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沈耀的面部反应。
看着看着,见他面露喜色,牛缺草也面露喜色。
也许是入神了吧,沈耀把烟灰磕在水杯里;
过了一会儿,他又把烟灰缸端到嘴边“喝”,“喝”得上下嘴皮上全是烟灰。
看完了《铁骨秋阳垂千古——忆教育家吴铁秋先生》,他拍了一下大腿,说:
“好,他人难写的稿子,你写得好!引用对联开头,引用对联结尾,首尾呼应;排比段落,先分后总,层次清楚;语言洗练,简洁有力……”
牛缺草被表扬得不好意思,笑着岔开话题说:“你是语文老师啊,怎么说的都是行话啊?要抢我的‘饭碗’啦?”
沈耀眼中放出光芒,说:“写得太好了!有灵气,那个什么……刘罗锅和大肚女人通奸,正合适!
“他娘的,麻那个痹的,牛耕写的吴铁秋,是人物简介,死气沉沉的,一点文化气息都没有……”
喝了一口茶,沈耀又拿起《沂北县第一中学的甬道》看起来了。
他一边看,一边叫好,开心得像三岁孩子。
看完,把桌子一拍,说:“这一篇更好!以甬道为线索,把沂北一中的现在、过去和将来形象地穿了起来,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的概括力、穿透力都很强。
“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