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感叹太白楼(第1页)

朱敦义主持公道,说:“就不要说史无前例年代了吧,你要能说出个道道,支书帆支主任不喝酒;说不出来,他喝酒,你陪着!”

槐树元叫好。

牛缺草笑笑说:“支主任,放心,不会让你喝酒的。”

众人热烈鼓掌,齐声叫好。

牛缺草提醒说:“朱总、槐站长是谦虚的,他们知道‘洛阳纸贵’和左思有关,能不知道‘太白楼纸贵’和黄仲则有关啊?”

朱敦义把大腿一拍:“对对对!牛总你继续,继续。”

牛缺草说,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安徽学政,名字叫朱筠,在当涂一个叫采石这个地方的太白楼大会文人,赏景赋诗……可以说是群贤毕至,这当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人,就是黄仲则。

黄仲则穿着白袷春衫,在三台阁前的日影中徘徊,援笔构思,不一会儿,就写出了几百字,这就是名闻遐迩的《笥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

当时,安徽八个府的所有读书人,正在当涂应试,听说朱学政在这里大会文人,便都赶来,聚集楼下,争相抄写这首佳作。

纸张价格,顿时上涨。

就这样,这首诗很快就传遍安徽,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人们把黄仲则的《笥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和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比美称赞。

大学者袁枚,年长黄仲则三十三岁,读了《笥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盛称不同凡响,风采过人。

令人叹息的是,少年时代,即负诗名的黄仲则,四岁而孤家贫寒,四方奔波为谋生计。

一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曾经被授县丞,但是未及补官,他贫病交加,客死他乡,终年三十五岁……

武军华着急地问:“‘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一句诗,就出自《笥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吗?”

牛缺草摇头说:“不是的。出自他的《杂感》诗。”

武军华随即提议说:“牛总给我们吟诵一下好不好?”

众人鼓掌、叫好。

只听牛缺草吟诵道——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逢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春鸟秋虫自作声。

众人鼓掌,两桌继续来往喝酒。

女服务员端上第九道菜:家乡南肉。

朱敦义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