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改革者,需要自身的强大(第1页)

,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阅读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

属于皇室的马车缓缓停靠在豪华的歌剧院边上。

欧洲有两大艺术之地,一个是维也纳,一个正是俄国。

尽管俄国人民一直以来都出于被压迫或者正准备被压迫的路上,但俄国的艺术家却十分出色。

《白嘴鸦飞来了》的作家阿列克谢·萨夫拉索夫、《松林的早晨》作家伊万·希施金、《伏尔加河的纤夫》作家伊利亚·列宾。

还有在前一年去世的列夫托尔斯泰。

而战斗民族这一称呼,是在苏联那个时代才开始被表达出来。

如今的俄国,更多人愿意去称呼为‘曾经的艺术之都’。

可即使是曾经,起艺术氛围依旧浓厚。

眼前这座歌剧院便是如此。

红色的地毯迎接着尼古拉二世一家人的到来。

只不过,紧跟在沙皇和皇后之间的,是阿列克谢。

昂头挺胸的皇太子,正向着世人展现自己的未来皇姿。

与此同时,跟在后面的是两位公主殿下。

只不过相对于前面的三人,她们二人则显得低调许多,就连穿着也比较简单朴素。

而三公主边上的,则是一位年过半百,却满头白发的大臣。

这位大臣目光如炬,让无数人都不敢与之直视。

‘俄国必须改革,也必将改革,只有如此走向改革一路,才可以让俄国走向伟大。’

这句话,曾经让无数俄国青年燃起了心头热血,满腔沸腾。

说出这句话的人,正是跟在三公主身边的这位大臣斯托雷平。

可经过几年的改革时间,斯托雷平从原来的不断活跃到现在的默默无闻,起转变之大,让人怀疑他究竟有没有真材实料。

这种变化若是外人去看,定会误解,可身为局内人之一的玛利亚,对此深感无奈。

因为此时此刻的斯托雷平,已经没多少实权在手了。

‘皇权是决不能遭到任何威胁,以前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尼古拉二世高傲地述说着自己的立场。

他不允许任何人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与地位。

《十月宣言》是他权宜之计,为的,仅仅是平息1905年的大规模工人运动。

杜马会议是他的缓兵之策,为的,也仅仅是让各方代表落入自己的圈套,从而遭他控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