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节 苏联与俄罗斯经济的教训(第1页)

很多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每一次国家走向衰亡的诱因都是财政收支不平衡,古代的大明王朝是这样,近代解体前的苏联也是这样。这就好比经营公司,最重要的是保证财务收支平衡有盈余,起码要保证足够的现金流。如果入不敷出的话,公司很快就会破产倒闭。对国家来说道理也差不多,财政收支平衡是一个国家最根本、最内在的核心。只要这个核心不出问题,国家的根基就不会动摇。一旦财政收支平衡出了问题,国家走向灭亡也就不远了。

现代社会迅速打垮一个大国最有效的方式从来不是战争,而是金融。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就是面临财政问题后,被西方发动的金融战争肢解的。20 世纪 90 年代,苏联在一场蓄谋已久的金融战争中土崩瓦解。这个经历了惨烈的「二战」都没有被打垮的世界霸主就这么灰飞烟灭了。摧毁苏联这个庞大的工业帝国只用了短短 10 年。解体后的前苏联工业体系完全被摧毁,多数成员国都再无翻身崛起的机会。

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化重工业当仁不让地成为大国争霸和扩张的基础配置。同样地,任何后发国家想要爬到食物链上层完成国防和工业体系建设,也必点这棵技能树,苏联自然也不例外。

苏联的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之初,内部面临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外部则是英、法、德、美、日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利用各种经济技术封锁想要把苏联扼杀在摇篮里。

当时的苏联还是个农业国,资源有限却又想快速工业化,从农业部门抽调资源进行工业化变成了必然。只有短期集中所有资源发展以国防军事为中心的重工业,才能和西方列强抗衡。而且因为西方阵营的围追堵截,当时的苏联也没办法按部就班挨个发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这种背景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超高速工业化发展计划产生了。连续几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得苏联快速成为能和美国抗衡的工业化强国。

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苏联的软肋就来自粮食问题。

其实苏联原本是产粮大国,即使在沙俄时期,也能毫不费力地实现粮食自给。直到 20 世纪初,俄国还占据了世界粮食出口总量的 45%,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后面因为军备竞赛,苏联的重工业尤其是军工开始过度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等领域才被轻视了。因为粮食产量降低,国家储备粮持续减少,填饱国民的肚子已经变成了 20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