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序言(第1页)

在过去的 40 年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在这一宏观叙事背后,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一些微观的变化,从基础设施到产业结构、从生产到消费、从硬科技到软环境、从企业到家庭,无一不在呈现着日新月异的面貌。通过「后视镜」看资产更是令人慨叹,不知不觉间一些新产业崛起,一些行业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一些公司变成头部或者顶尖,受到一二级市场资金热捧。或许在无数个不经意的细节中,我们都曾与它们相关的线索擦肩而过,只不过「当时只道是寻常」。

往未来看,中国经济还能不能继续维持中高增速增长?我对此持相对积极的看法。尽管面临种种结构性问题,但中国经济依然有一些明显的要素优势:一是偏高的国民储蓄率,中国的国民储蓄率高达 45%,几乎是目前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倍。也就是说,国人更习惯于把勤奋挥洒在现在,投资明天,把享乐后延到未来;二是处于释放期的「工程师红利」,无论是高等教育人口数量、Nature index,还是 PCT 专利,都能映射出中国经济越来越高的研发密度;三是依然比较显著的市场化空间,只要有决心拓宽市场边界,就能看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全球产业分工来看,我认为制造业两个最大的「α」也是在亚洲:一是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二是东南亚的低成本替代。

接下来的问题是,A 股能不能反映中国经济的增长?这一点基于直觉可能见仁见智,但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粗略估算,从 2005 年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算起,2005—2021 年中国名义 GDP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2.2%,而同期 Wind 全 A 指数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2.7%。这意味着拉到中长期维度,市场仍是高度有效的,中国资产可以取得名义 GDP 增速附近的回报。

公募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能不能跑赢 A 股?同样从数据看,2005 年以来,Wind 基金指数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年均复合收益率为 17.5%,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6.1%,均高于同期 Wind 全 A 指数的年均复合增长。这意味着拉长时间,机构投资者可以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共同成长,至少历史数据显示它曾提供一定程度的超额回报。

机构投资的特点是什么?我理解主要是几个方面:一是资产配置,「鸡蛋」要在一个科学算法之下放在多个「篮子」里;二是长线投资,需要在投资纪律的配合下放置好「篮子」、耐得住寂寞;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