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一词是由意大利语「长凳」演化而来的。那时在欧洲的港口,最早的银行从业者在码头坐在长凳上兑换各国货币。现代银行虽然也具备兑换货币的功能,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才是其最基本的业务模式。如何以更低的成本吸收存款,如何发放利率高、不容易出风险的贷款,是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力争做好的事情,也是每家银行形成自身独特优势的关键。当然在现代银行的经营中,中间业务收入(包含信用卡费、基金销售费用等)也成为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中收业务是否良好也是考量银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 息差受哪些因素影响
我们讨论银行收益时,一般会涉及息差的概念。息差指的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贷款利率越高,存款利率越低,一般息差就会越高。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一般是同向变动的,变动的幅度和先行滞后关系有区别,一般贷款利率的弹性比较大,且重定价比较快;存款利率的弹性比较小,且重定价比较慢。一般而言,在经济上行期,贷款需求旺盛,存款和贷款利率都有所上行,但贷款上行幅度一般会比较大且比较快,从而使得息差扩大;而在经济下行期,贷款需求萎缩,贷款定价会相应下降,但存款成本下降的幅度会比较小且时间会比较慢,从而使得息差收窄。所以,在经济好转的过程中,息差一般会上行。
? 不良率受哪些因素影响
银行不良率是指不良贷款占比,即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从时间维度上看,一家银行的不良率主要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向好的时候,一般也是全社会信用扩张、信贷扩张的时候,资质好的客户和资质不好的客户一般都能还上钱,不良率会相对比较低。一旦经济增速放缓,信用收缩,一些客户就会出现无法偿还本息的情况,不良率就会有所提升。因此,一家经营策略比较稳定的银行,它的不良率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
同一时期,不同银行的不良率差别也会非常大,这主要与银行的经营策略有关。例如,如果一家银行主营按揭贷款,我们会发现它的不良率比较低,因为我国居民的贷款偿还意愿是比较高的,并且我国过去几十年间房价几乎是单边上升的,也使得居民的还款意愿加强。而如果一家银行是主营小微企业贷款的,那么它的不良率就会相对高一些,因为小微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存活周期也相对较短,且银行很难在众多小微企业中进行风险定价,很难鉴别出「好」的企业和「差」的企业,可能使得这类贷款的不良率高企。当然目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