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因子的分组收益和 IC 都很高,为什么实际投资时超额收益却很不理想?
分组收益是先将股票按照因子值大小排序后分组,然后计算每组的平均收益率,并分析分组收益的单调性。IC 是计算因子值的大小顺序与股票收益率的大小顺序的相关系数。分组收益的单调性越高,IC 越高,表明因子的预测能力越高,但为什么实际投资时超额收益不理想呢?主要原因是分组收益和 IC 往往高估了因子的预测能力。在给股票分组时,如果没有剔除一些交易受限的股票,比如长期停牌的股票复牌后可能连续涨停或跌停,连续涨停的股票实际上是很难买入的,每月调整分组时也不会考虑换手率的限制,因此这样计算得出的分组收益是失真的,实际投资效果会大打折扣。计算分组收益时,需要注意用来分组的样本空间是不是可交易的,要注意剔除一些交易受限股票的影响。
IC 计算的是因子值大小顺序与股票收益率大小顺序的相关系数。因子值越小,股票收益率也越小,即使在因子值越大而股票收益率并没有越大的情况下,IC 值也会比较大。但在实际投资中,A 股只能做多不能做空,因此买入的组合通常都是因子值比较大的股票,而这个因子恰恰对因子值比较大的这部分股票的预测能力较低,导致实际投资的股票组合的收益率不高。虽然整体 IC 比较高,但其实是被因子值比较小的股票拉高了,而这部分的收益在实际投资中往往拿不到,这种情形就是通常说的「空头收益不可得」。因此,在分析因子的 IC 值时,要注意观察 IC 是不是空头部分贡献的,如果空头部分贡献的占比过高,就不是一个好的因子。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