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武昌起义:充满戏剧性和偶然性的清廷覆灭开端(第1页)

经常会有同学把「武昌起义」和「南昌起义」搞混了,特别地理概念差点的,对这两个地名完全没啥概念,会不自觉的理解成一个事件,毕竟都带一个「昌」字嘛。

实际上,这两次起义的意义,对中国近代史的走向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谓是意义非凡。

只不过不管是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都完全不同,所以咱们有必要分清楚。

二者的发生时间差了十几年。

武昌起义发生在 1911 年,地点是湖北。

而南昌起义则是发生在 1927 年,地点是在江西。

南昌起义就不用多说了,毕竟有个非常火的电影《建军大业》。这次起义是我党领导的,由此开启了我党独立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今天主要聊聊武昌起义的那些事。

清朝统治的结束,源于 1911 年开始的辛亥革命,而武昌起义则是辛亥革命的开端,又叫辛亥首义。然而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这段历史,如果仅仅从历史课本上来了解,显然无法感受它的复杂性和精彩性。

从晚清开始,随着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清政府也不是没有想过自救。比如说鸦片战争之后开展的「洋务运动」,搞了 30 多年,搞出了号称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没成想在 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被打回了原形,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接着又搞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只不过光绪帝能力不太行,加上用人不慎,急于求成,导致维新变法只维持了 103 天就惨淡收场,可谓轰轰烈烈开始,惨惨淡淡结束。

此时的清朝统治已是摇摇欲坠,虽然名义上还是中央集权,但是对地方的控制已经是有心无力了。

很明显的一个事件就是 1900 年,受够了西方列强欺负的慈禧太后,不知道是被义和团的刀枪不入神功迷惑了,还是打算孤注一掷了,居然向十一个列强国家同时宣战,打算以一己之力挑战全世界。

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对局势还是看得比较透彻,明白这是一个自杀式的宣战,立马致电朝廷,发出了「此乱命也,粤不奉诏」的千古名电。接着就湖广总督张之洞也通电不奉诏,加上其他几个省的支持,发生了「东南互保」这个历史有名的事件。

啥意思?你慈禧不是能耐吗?那你带着你的义和团跟西方列强打去吧,老子打不过也不奉陪。

当然人家这些大员也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