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九一八事变:本不应该发生的「国耻」(第1页)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

这次事变,对中国的历史走向影响深远。

中国自此开始了长达 14 年的抗日战争,军民伤亡达到了三千多万。

同时,不但「不抵抗政策」导致的后果极其严重不说,而且不战而退这种行为,成为了中华民族洗刷不掉的奇耻大辱。

所以,每年的九一八都会警报长鸣,让我们时刻进行反思。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九一八事变的来龙去脉。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以及后续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说日本是在按照既定国策对中国有计划的进行侵略,也不能简单地说南京国民政府有「恐日病」而不进行抵抗,而是牵扯到了两国各自复杂的政治局势。

可以这么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发展走势却有其一定的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侵略中国早已成为日本的共识,早晚会发生这场战争。即使没有这次事变,日本人也会策划别的事变,中日之战是躲不过的。

偶然性是指这次事变实际上是日军「下克上」传统的一次表现,是关东军高层自己策划的突然袭击,而张学良让全世界侧目的不战而退这种迷操作,导致事态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我们从中国和日本两方面的国内局势来回顾一下这次事变。

1930 年的中原大战,蒋介石在张学良的支持下,把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这几个新军阀摁在地上一顿摩擦,打完就问你们服不服?不服接着打。

冯阎李说服了服了,以后听你的。

于是蒋介石在完成中国形式上的统一之后,又成为了形式上的一把手。

另一边,此时的共产党人,在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之后,明白了枪杆子的重要性,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开始在各地建立革命武装。他们的名字叫中国工农红军。

蒋介石正在唯我独尊的兴头上,一看共产党人在搞武装力量,心想冯阎李那几个大刺头我都搞定了,就你们几条破枪,还有啥好说的?一鼓作气搞定完事。

于是,1930 年 10 月就开始了针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

然而让蒋介石没想到的是,这「几条破枪」比冯阎李要难搞得多,国军根本不是红军的对手。

于是接着组织了第二次、第三次围剿,依然是不出意外的失败了。

蒋介石终于明白,红军已经成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